郗鑒是八王之亂中揚州刺史郗隆的侄子。洛陽淪陷后,郗鑒未立即南渡,與宗族鄉(xiāng)黨千余家保據嶧山(山東省鄒山市),受時為瑯邪王的司馬睿委署為兗州刺史,三年之間眾至數萬。雖然郗鑒的身份也是流民帥,但是他與其他的流民帥不同的是,郗鑒本身是士大夫,在東晉名士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這讓司馬睿有些許的放心,也讓郗鑒南下成為可能。
紀瞻對司馬睿上書稱:郗鑒有將相之才,過去與戴淵同時被征召。如今,戴淵等人都為都督。以資歷,郗鑒與戴淵一樣;以官職,郗鑒與戴淵等都是同一級別的。最后,紀瞻還說:“是以臣寢頓陋巷,思盡聞見,惟開圣懷,垂間臣導,冀有毫厘萬分之一?!彪m然紀瞻力薦郗鑒“補袞職之缺”,是希望郗鑒在王敦叛亂迫在眉睫之時,站在晉元帝一邊來抗拒王敦,但是卻在篇末不忘提醒司馬睿征求王導的意見,也充分顯示了紀瞻精于世故之處。
紀瞻提出此議以后,司馬睿又征詢了其他人的意見?!妒勒f新語·品藻》記載,司馬睿曾問周顗:“你與郗鑒比怎么樣?”周顗回答說:“郗鑒比我有修養(yǎng)。”而后來明帝問到郗鑒,周顗怎么樣,郗鑒回答:“周顗比我有國士之風?!薄妒勒f新語》因版本不同將此處均寫為元帝或者明帝同一人,是不對的。不過,真正的郗鑒又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呢?多年以后,卞壺這樣評價郗鑒,他說:“郗公體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貞,大修計校(較),二反;自好讀書,憎人學問,三反?!币姟妒勒f新語·品藻》。意思是說,郗鑒這人身上有三處比較矛盾的地方,一是對上司正直,可喜歡下屬對自己吹捧;二是自身修養(yǎng)很好,但又喜歡計較別人;三是自己好讀書,卻嫉妒別人有學問——一個十分有意思的人。后來郗鑒奉命率眾輾轉南下,退保合肥,彼時王敦第一次叛亂已經結束。但是有理由相信,關于征召郗鑒南下的決定應在王敦叛亂前做出,而非叛亂以后做出的。
雖然司馬睿作出了依靠流民帥郗鑒南下幫助抵御王敦的決定,然而時間不等人。轉眼就是公元322年的新年,預測大師郭璞因為皇孫司馬衍出生,而請求司馬睿改元為永昌。就在人們還沉浸在新年喜慶氣氛中的時候,一月十四日,王敦在武昌(江州治所,湖北省鄂州市)卻誓師出兵了!
王敦上書司馬睿,歷數劉隗的罪狀:一是說劉隗讒邪,陷害忠良,這當然是指司馬睿因之疏遠王導之事;二是大興事役,騷擾百姓,是指興師北上之事;三是僭越過度,以黃門散騎侍郎為參軍;四是免良人奴;五是征發(fā)流人為兵;六是不同意我迎接諸將的妻子兒女;七是征發(fā)投刺王官之人為軍官,造成民眾愁怨;八是遙指朝廷,專權恣肆。之后,王敦接著說自己備位宰輔,與國存亡,請求司馬睿早點將劉隗殺掉,并表示劉隗的人頭早上掛在城頭,其部隊晚上就退回武昌。然后,他還舉出了伊尹放太甲、漢武帝被江充迷惑的故事,暗示司馬睿現在是聽信讒言的昏君,最后又說在司馬睿過江之初,政治修明,等到信任劉隗之后,朝政日非,大家都說像吳國將亡的景象。
王敦的說法冠冕堂皇,能夠迷惑住一些人。當時溫嶠就曾問周顗:“大將軍此來似乎有要討伐的人,應該不會濫殺吧?”周顗當即回答:“你還是年輕沒有經歷過事情啊。君主不全是堯舜一般的,哪能沒有過失?人臣怎么能舉兵來脅迫君主!群臣共同推戴,君主繼位還不過幾年時間,突然就興兵向闕,怎能說這不是叛亂?王敦剛愎自用,傲慢無上,他的意圖哪能僅限于此!”
沈充也在吳興起兵響應王敦,王敦任命沈充為大都督,督護東吳諸軍事。聽到弟弟起兵的消息,王敦的哥哥、光祿勛王含逃出建康,投奔王敦。
雙方矛盾雖然由來已久,日益尖銳,但剛過新年,王敦就起兵東進,還是顯得有點突然。對于司馬睿來說,他需要的是時間,因為一是戴淵、劉隗剛剛組建成新軍,戰(zhàn)斗力可想而知;二是司馬承也在湘州剛剛立足;三是調發(fā)揚州流民為兵所引發(fā)的社會矛盾,還需要時間去平復;四是郗鑒的流民軍尚未到來??墒?,王敦恰恰選擇了這個時機發(fā)難,使得這場對決的最終結果就變得更加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