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鹿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一:“德慶青旗山有三足鹿。初,秦時(shí)龍母蒲媼常乘白鹿以出入,農(nóng)人惡其害稼,母乃斷一足以放之,至今鹿有三足者。”
三足蟾 清褚人穫《堅(jiān)瓠五集》卷一“劉海蟾歌”條:“今畫蓬頭跣足嘻笑之人,手持三足蟾弄之,曰此劉海戲蟾圖也?!鼻宓詾锻ㄋ拙帯罚o不宜齋本)卷二九“三腳蝦蟆”條云:“《五燈會(huì)元》:楊大年與石霜圓參證,楊曰:‘三腳蝦蟆跳上天。’圓曰:‘一任■跳。’按俗言蝦蟆惟月中者三腳,因有‘三腳蝦蟆無處尋’之諺。”據(jù)此,則三足蟾之說由來已早。清東軒主人《述異記》卷上云:“古謂蟾三足,窟月而居,為仙蟲。”與《通俗編》之說合。故不僅“日中有三足烏”(《論衡·說日》),且月中亦有三足蟾。參見“劉海蟾”(145頁)。
三足鱉 《山海經(jīng)·中次十一經(jīng)》:“從山……從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鱉,枝尾,食之無蠱疾(“疾”原作“疫”,從王念孫校改)?!惫弊ⅲ骸叭泖M名能,見《爾雅(釋魚)》。”按舊說鯀死化為*黃能,即三足鱉。
三身民 《淮南子·墬形訓(xùn)》:“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三身民。”高誘注:“三身民,蓋一頭有三身,西方之國也。”參見“三身國”。
三身國 《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三身國在夏后啟北,一首而三身?!薄洞蠡哪辖?jīng)》:“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薄逗?nèi)經(jīng)》云:“帝俊生三身?!薄痘茨献印椥斡?xùn)》有“三身民”,即此。又《藝文類聚》卷三五引《博物志》(今本無)云:“三身國,一頭三身三手。昔容成氏有季子,好淫,白日淫于市。帝放之西南,季子妻馬,生子,人身有尾蹄?!闭f略不同,蓋后起之言。
三青鳥 《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員百里。”郭璞注:“三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別自棲息于此山也?!薄洞蠡奈鹘?jīng)》:“有西王母之山(原作“西有王母之山”,從王念孫、孫星衍校改)……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駕,一名少■,一名曰青■。”《海內(nèi)北經(jīng)》:“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原“勝”下有“杖”字,系衍文),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睆囊陨纤鶎?,知三青鳥者,原為多力健飛之猛禽,至漢、晉以后,漸傳為嬌弱依人之小鳥,乃至傳為*王子登、*董雙成等西王母侍女。參見“三鳥”。
三苗民 《淮南子·墬形訓(xùn)》:“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南至東南方……有……三苗民?!眳⒁姟叭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