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莫言》有追求才有特色(3)

看莫言:朋友、專家、同行眼中的諾獎得主 作者:張清華


李本深:莫言的這篇作品是凝聚著作者的追求的,一種風格上的追求,美學上的追求。這篇東西,初看一遍,的確感到有些朦朧,好像眼前罩著一層霧。作者究竟要表現(xiàn)一種什么東西,究竟要告訴讀者一種什么東西,一下子很難想清。但它確實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把這些印象清理了一下,與其說是幾個人物的個性和形象,還不如說是感覺到一種很濃的氣氛,一種很有色彩的調(diào)子。我總感覺到這個作品的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荒涼感,一種心靈上的荒涼感。作品中所描寫的野性的情愛、傳統(tǒng)的重荷以及人們在窮困的重壓下的簡單的追求,全都籠罩在一種淡淡的哀愁之中。作品中描寫的那個地方,空氣好像不大流通。蘿卜地、地瓜地、黃麻地、鐵匠鋪、橋洞、河水;石匠、鐵匠、姑娘、孩子,就呼吸著不大流通的空氣,在這種色彩斑駁的環(huán)境中生活著。我想,這種氣氛,這種意境是怎樣制造出來的呢?我覺得作者在景物描寫上也好,在心理刻畫上也好,全部采用的是一種類似白描的手法,感情沖得很淡,從而造成一種看不見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也許是使作品產(chǎn)生朦朧氣氛的原因。

金輝:說到反映生活要有點距離感的問題,我覺得反映過去了的生活要達到藝術真實,必須有點距離感。如果完全沒有距離,即便能寫出真實情景,也只能寫出表面真實,或某一個側(cè)面的真實,寫不出多面的、立體的真實。如果沒有若即若離的距離感,也許能寫出客觀真實,但很難寫出心理真實。

莫言:我倒是愿意對生活有意進行一些夸張和變形。

金輝:這也就是作品的主觀色彩?,F(xiàn)在有好幾種創(chuàng)作觀點。有一種主張是作家退出小說,認為作家主觀色彩隱藏得越深越好。實際上,無論怎么隱藏,作家也不可能不給他的作品加上很強的主觀色彩,他的妙處就是讓讀者不直接感到作家在指手畫腳,不代替讀者思考罷了。實際上二者是融合在一起的:一方面隱蔽自己,一方面又把很強的主觀色彩加到作品里去。如果小說沒有作家的感受,小說就是死的,就是一堆材料。莫言是有自己的追求的,把握生活有他自己的角度,表現(xiàn)生活有自己的手法,作品已開始有點自己的調(diào)子了。

施放:莫言這篇作品,從他開始構思一直到寫作的全過程,我都是很清楚的,我們住一個房間。他的構思不是從一種思想、一個問題而是從一種意象開始的。有天早晨去飯?zhí)玫穆飞?,他說:“老施,我要寫篇小說。我要寫一個紅蘿卜。”我問:“你要寫一個什么樣的紅蘿卜?”他說:“我要寫一個金色的紅蘿卜。”接著他就把那個夢給我講了。他就是從這個意象來構思這篇小說的,其他的東西都是從這兒生發(fā)出來的。這跟我們習慣的構思方法是兩回事,這里邊有很多東西值得思索。我們習慣的構思方法往往是這樣的:閱讀了一篇文章,學習了一份文件,響應了一個號召,然后用這種眼光去觀察生活,然后看到這個人值得寫,那件事值得寫。為什么呢?因為符合中央某個精神,符合黨的要求,對四化建設有利,對改革有幫助。我們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尋找到的一般都是這些東西。找到了這些東西,我們就開始構思了。這種構思方法,難免帶上人為的痕跡。而莫言是先捕捉到一個意象,然后內(nèi)心產(chǎn)生一種感受,使這種感受像面包發(fā)酵一樣膨脹起來,所以,他構思出來的東西,都勢必帶著一種很獨特的色彩。這種思維方式,我覺得很值得研究。是從外往里注入,還是從里往外發(fā)酵呢?我把這種由意象而生發(fā)出來的思維方式,叫做“內(nèi)省型思維方式”。這種由內(nèi)向外的東西,寫出來一定帶著明顯的個人色彩,而且感情真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