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的視點來到了小說上,來到了語言后邊的故事上。比起議論來,我相信韓書的故事更富有原創(chuàng)性。書里的精彩的故事如此眾多如此沁人心脾或感人肺腑,使我感到與其說是韓書舍棄了故事不如說是集錦了故事,亦即把單線條的故事變成了多線條的故事集錦。鐵香的愛情羅曼史,本身就夠一部驚天動地的傳奇長篇。希大桿子的遭遇,奇特強烈,內(nèi)涵豐富,令人嗟嘆,復令人深思。韓書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并不急于通過這些故事告訴你什么,如同類題材的其他作品。少功的敘述十分立體,不求立意而含意自在。韓書橫看成嶺側成峰,足見其對生活對社會的理解的過人之處。再如被人割去了“龍根”的萬玉的故事,曲折跌宕,寓“雅”于(通)“俗”。人們自然會因之想起文藝問題藝術良心問題之類,但又更突出了普通人的悲喜劇。(貌似)無意為之給人的啟示常常超過著意為之,文學常常是“吃力不討好”這一俚語的證明。萬玉的故事說不定令我們的一些同行愧死。在這些故事當中,流露著作者對普通勞動人的愛戀與對于人生的肯定,即使到處仍有愚昧野蠻荒謬殘忍隔膜也罷。韓書絲毫沒有避開生活中那令人痛苦的一面,但全書仍然洋溢著一種寬容和理解,一種明智的樂觀,一種中國式的怨而不怒乃至樂天知命與和光同塵。它令人想起斯賓諾沙的名言:“對于這個世界,不哭,不笑,而要理解。”它也使我想起我自造的一句話:“智慧是一種美?!?/p>
韓書的結構令我想起《儒林外史》。它把許多個各自獨立卻又味道一致的故事編到一起。他的這種小說結構藝術,戰(zhàn)略上是藐視傳統(tǒng)的——他居然把小說寫成了詞典;戰(zhàn)術上卻又是重視傳統(tǒng)的,因為他的許多詞條都寫得極富故事性,趣味盎然,富有人間性、煙火氣,不回避食色性也,乃至帶幾分刺激和懸念。他的小說的形式雖然嚇人,其實蠻好讀的。讀完全書我們會感到,與其說作者在此書里搞了現(xiàn)代法蘭西式反小說反故事顛覆閱讀,不如說是他采取了一種東方式的中庸、平衡、韓少功式的少年老成與恰到佳處。
當然,世間萬物有得有失,此得彼失,作家的創(chuàng)作的思想性思考性理念價值,畢竟與純學術性的學理性的著作所追求者不同。韓書的議論雖然多有精彩,但有些說法失之一般,如關于潛意識之論。又有些說法可能失之輕易,更有些說法給人以舶來引入轉手時鮮之感。韓書的一些故事也因簡略而使人不無遺憾。如果他更多一點藝術感覺與藝術生發(fā)多好!但也許那樣又不是這一個韓少功這一個馬橋了。即使如此,即使以一種挑剔的苛刻加潛意識中的嫉妒的眼光來衡量,韓書仍然是1996年小說創(chuàng)作上的一大奇葩,可喜可賀,可圈可點。我們理應給以更多的注意探討。
199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