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問題偶感
近來,一批相當優(yōu)秀的青年評論家撰文大談人文精神的失落問題,這引發(fā)了我的一番感想。
是市場經濟誘發(fā)了悲涼的失落感了么?是“向錢看”的實利主義成了我們道德淪喪、世風日下的根源了么?
如果現(xiàn)在是“失落”了,那么請問在“失落”之前,我們的人文精神處于什么態(tài)勢呢?如日中天么?引領風騷么?成為傳統(tǒng)或者“主流”么?盛極而衰么?
有一些失落感是針對通俗文藝而發(fā)的。那么,在通俗文藝遠不發(fā)達的往日,如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我們是擁抱著或洋溢著Humanism——人文精神的么?
有一些失落感是針對著“調侃文學”與“痞子文學”的。在調侃、痞子、通俗之前,我們有自豪的英雄與戰(zhàn)斗的文學。那么,人文精神是英雄與戰(zhàn)斗的精神么?或者,調侃是反人文精神的么?幽默呢?幽默感是人文精神失落的征兆還是相反呢?痞子文學的內涵就是文學中的“痞子”嗎?
我頗感困惑。
1.人文精神是一個外來語,本身并沒有嚴格的界說。Humanism,從字面上看是人的主義或學說,那么,我們無妨視之為一種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對象的思想,或者更簡單一點來說,我們姑且可以假定人文精神為一種對人的關注。
對人的關注本來是包括了對改善人的物質生活條件的關注的,就是說我們總不應該以叫人們長期勒緊褲帶喝西北風,并制造美化這種狀況的理論來弘揚人文精神。但是,當我們強調人文精神是一種“精神”的時候,我們自古已有于今尤烈的重義輕利、安貧樂道、存天理滅人欲、舍生忘死、把精神與物質直到與肉體的生命對立起來的傳統(tǒng)就開始起作用了。毛主席講的人要有一點精神,也是指解放軍戰(zhàn)斗“不吃蘋果”的精神,蘋果多了,吃了,又從哪里去體現(xiàn)“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呢?有了蘋果就失落了精神,其心理暗示可謂源遠流長?!靶l(wèi)星上天,紅旗落地”的修正主義要義的心理定勢也極有趣。所以說,“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寧要社會主義的低指標,不要資本主義的高指標”云云,很難說是張春橋的個人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