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講的都是子產在內政上的措施。但最費他心力的卻是對外的問題,在這方面他集中了全國的專才。當時馮簡子最能決斷大事;游吉長得秀美,舉止又溫文,宜于交際;公孫揮熟悉外國的情形,又善于措辭;裨諶最多謀略,但他要在野外才能想好計,回到城中便如常人一般。子產遇著外交大事,大抵先向公孫揮詢問外國的情形,并令他把該說的話多多預備;然后和裨諶乘車到野外籌劃;籌劃所得請馮簡子決斷;辦法決定了,便交游吉去執(zhí)行。因此鄭國在應付外人上,很少吃虧。
前五四一年,楚公子圍后來的靈王,領著一大班人馬來鄭都騁問并且娶親,要入居城內的客館,經子產派“行人”去勸說,才答應駐在城外。到了吉期,公子圍又要率眾人入城迎接新婦,鄭人越疑懼。子產又派行人去說道:“敝邑太窄小,容不了貴公子的從人。請在城外掃除空地,作行禮的場所罷?!惫訃拇恚悦孀雨P系為理由,堅持不允。鄭人便直白說道:“小國沒有什么罪,惟倚靠外人才真是罪。本來要依靠大國保障的,但恐怕有人不懷好意,要計算自己。萬一小國失了倚靠,諸侯不答應,要和貴國搗亂,那時小國也是過意不去的?!惫訃类崌袀洌坏妹娙说箳熘氤?。對強鄰戒備,那是子產永遠不會放松的。前五二四年鄭都大火時,他一面派人去救火,一面派大兵登城警備。有人說:“那不會得罪晉國嗎?”子產答道:“平常小國忘卻防守就會危亡,何況當著有災難的時候?”不久晉人果來責問,說晉君正在替鄭人擔憂。鄭兵登城,是什么意思?子產給他解釋了一番,最后說道:“若不幸鄭國亡了,貴國雖替擔憂,也是沒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