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奴隸
關于奴隸階級的情形現(xiàn)在所知甚少。譬如在全國或某一地域奴隸和其他人中的比例是怎樣呢?天子、諸侯或大夫所直接役屬的奴隸各有多少呢?我們都不得而知。幸而當時周王和列國君主賞賜奴隸的數(shù)目常見于記錄。最高的記錄是晉景公前五九九至前五八一年以“狄臣”狄人做奴隸的一千家賞給他一個新立戰(zhàn)功的大夫荀林父。其次是齊靈公前五八一至前五五四年以奴隸三百五十家賞給他的一個新受封的大夫。荀林父在這次受賜之前已做過兩朝的執(zhí)政,他家中原有的奴隸,至少當可以抵得過這一次的賞賜。可見是時一個大國的闊大夫所有的奴隸會在一萬人以上。
這些奴隸的主要來源是戰(zhàn)爭。周初克殷和東征的大戰(zhàn),不用說了,此后諸夏對異族的征討,和諸侯相互的攻伐,每次在戰(zhàn)場內(nèi)外所獲的俘虜,除了極小數(shù)有時被用來“釁鼓”殺而取血涂鼓,以祓除不祥或用作祭祀的犧牲外,大部分是做了勝利者的奴隸。殷亡國以后,殷人被俘虜?shù)囊欢ê芏啵坑腥舾?,現(xiàn)在不可確考《逸周書》所載不可靠。此后俘數(shù)之可知者:對外的例如成王二十五年伐鬼方之役俘一萬三千八十一人,又如上說賞給荀林父的“狄臣”一千家就是當時新獲的俘虜?shù)囊徊糠?。對?nèi)的例如前四八四年吳國、魯國伐齊,俘齊國甲車八百乘,甲士三千人。俘虜?shù)睦嬗袝r竟成為侵伐的動機。諸侯對天子,或小國對大國時常有獻俘的典禮。諸夏國互獲的俘虜可以贖回。魯國定規(guī)贖俘之費由國庫負擔。但有被贖的幸運的恐怕只是顯貴的俘虜,而有時所費不貲。例如前六○七年,宋國向楚人贖那“晘其目、皤其腹”的華元,用兵車百乘,文馬百駟但這些禮物還未交到一半他就逃脫回來了。奴隸的另一個來源是罪犯。犯罪的庶人和他的家屬被沒入貴家為奴的事雖然不見于記載,但我們知道,貴家因罪戾被廢,或因互爭被滅,其妻孥有被系或被俘而用作賞品的,其后裔有“降在皂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