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險些走散。由于日軍的空襲炸毀了我外祖母娘家村莊與蕪湖之間的鐵軌,唯一的交通方式是利用這一地區(qū)縱橫交錯的河道網(wǎng)絡,乘小船前往蕪湖。
我的外祖父在碼頭焦灼地等待了4天,在一船又一船難民中搜尋著家人的身影。到了第4天,還是沒有見到家人的身影,這使他陷入了兩難的抉擇,這是任何人永遠都不該面對的殘酷問題:要么乘坐下一艘也是最后一艘船離開蕪湖,因為妻子和女兒也許沒有來與他會合;要么留下來,因為她們或許正在來的路上,而他知道南京很快就會被占領。
絕望中,他對天高喊愛妻的名字:“以白!”然后,他聽到了遠方的應答。聲音來自最后一艘正從遠處靠近碼頭的小船,載著他的妻子、女兒和我外祖母的幾位親屬。我母親經(jīng)常對我說,他們的重逢是個奇跡。
許多居民沒有像我外祖父母那樣逃離南京,而是留在這里挨過了整個11月。有些人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有些人則是因為年紀太大或者一貧如洗,除了留下別無選擇。對他們來說,11月噩耗不斷——上海的戰(zhàn)事進展不利。大批中國士兵從前線撤回來,其中很多還是孩子,有些不到12歲,他們傷痕累累、疲憊不堪、士氣低落,神情黯然地列隊行進,或是坐在懸掛著紅十字橫幅的卡車里。令人稍感寬慰的是,新的部隊全副武裝,穿過各條街道來到江邊,登上由拖船牽引的小船開赴戰(zhàn)場。顯然,戰(zhàn)斗還沒有結束。在狂風驟雨中,小型的現(xiàn)代中國坦克從南京隆隆地開往上海,緊隨其后的是馱著棉軍衣、毯子、步槍和機關槍的騾隊。
11月底,恐怖的消息終于傳到了南京。素有“中國紐約”之稱的上海陷落。此時有超過20萬日軍盤踞在上海與南京之間,同時有70萬中國軍人正在節(jié)節(jié)敗退。他們帶來了所有人都不愿聽到的消息。隨著上海淪陷,日軍正向南京進發(fā)。
對國民黨領袖蔣介石來說,上海失守是個沉重的打擊。隨著中國最大城市的淪陷,蔣介石不得不面對一個進退兩難的問題:是堅決抗日、保衛(wèi)南京,還是把整個首都遷到更安全的地方。最后,這位最高統(tǒng)帥決定兩者兼顧,但是他并不親自留下保衛(wèi)南京,而是把重任交給別人——一位名叫唐生智的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