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天下紛亂,形勢復雜,金國與南宋、蒙古都處于交戰(zhàn)狀態(tài),蒙古人多次與南宋商議,要南宋出兵夾擊金國,滅了大金,雙方瓜分其領土。金國也多次向南宋闡明,蒙古兵南下,如果滅了大金,接下來還會向南入侵,直搗杭州,把南宋也滅了,所以南宋應該和金國聯(lián)手抗擊蒙古兵。然而,宋與金之間的仇恨太深,無從化解,南宋朝廷想的是,蒙古兵還遠,還是先滅了金國再說,即便有識之士看出蒙古的野心,也對金國更為仇視,即便我被蒙古滅了,那也要先把你丫大金給滅了,只要你死在我前頭就行。蒙古人打金兵,金兵是節(jié)節(jié)敗退,河北等地就出現(xiàn)了不少漢人的地主武裝,這些人拿起武器是為了保護家園;山東則出現(xiàn)了多股反叛部隊,這些部隊反叛金朝,有的還自立為王,自己登基做了皇上。這些部隊一會兒向蒙古降服,一會兒向南宋降服,也沒個準譜。南宋朝廷看這個形勢,就派復興社的地下工作者來到金國的領土,與諸路叛軍聯(lián)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他們歸化南宋。這一統(tǒng)戰(zhàn)工作卓有成效,南宋招安了十多萬的人馬,復興社的地下工作就在金國腹地進一步開展,能給金國造成破壞的就去破壞,能得到情報的就去獲取情報,能暗殺金國大員的就去搞暗殺,能拉攏社會名流的就去拉攏,能腐蝕金國干部的就去腐蝕干部,能搞宣傳的就去搞宣傳,各種手段都可使用,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滅了大金,光復大宋河山。
陸興之此前在山東就收服了一支起義軍,那義軍領袖姓劉,歸化南宋之后被皇上賜姓“趙”,陸興之功績卓著,除賞銀之外,也賜姓為“趙”,可以和皇上一樣都姓“趙”,所以他既可以叫陸興之,也可以叫趙興之,后世的地下工作者有不同姓氏,此傳統(tǒng)就是由此開創(chuàng)。陸興之帶著一干人等進入金國的汴梁城,如果被抓到,就是奸細,但他開展起工作來還是很大膽,春蘭姑娘和琴師都在復興社的宣傳機構工作,進城之后就到勾欄院演唱抗擊外族入侵的紅色歌曲,是要喚醒民眾,讓他們心向南宋。陸興之在下面觀察群眾的反應,不料和李東皋見了一面,他知道李東皋是汴梁城中的名流,應該向他開展工作,卻一時摸不準此人底細,回到租住的民房細細盤算。等到傍晚,琴師莫大奎來匯報李東皋的情況。李東皋,年過五旬,家境富足,其父當年南來北往做的是皮貨生意,發(fā)了大財。李東皋少年之時,他母親得了重病,先后請了八位大夫來家診治,八位大夫各有各的看法,終于把他母親給治死了。母親臨終時囑咐李東皋要學醫(yī),家里花大價錢請來名醫(yī)授課,成年后李東皋又云游四方,拜劉和素、張元素等名醫(yī)為師,博采眾長,李家花費了大筆金錢,李東皋也下了很大的工夫,終于成就了名醫(yī)的地位。他家里田地多,金錢多,夫妻和睦,中年得子,兒子李元寶只有十歲。李東皋和朝中權貴也有來往,但決不是趨炎附勢之徒,他仗義疏財,每有災禍,必然會開粥鋪捐善款,城中百姓都尊敬他,說他是一等一的大善人。陸興之聽了匯報,就問莫大奎,可查出李東皋有什么興趣愛好,又有什么把柄能利用。莫大奎回復說,李東皋喜歡聽曲看戲,尤其喜歡三國戲,佩服關公的俠義,他對伶人從不曾調戲,只是多給些賞錢,偶爾也去花柳之地應酬。除了聽曲看戲,他的另一個愛好是吃飯喝茶,講究美食,經常去城中一個叫“碧霄吟”的茶館。陸興之聽罷,心下已有主意,他要盡快和李東皋結識,如果這樣一位名流歸化大宋,那勢必會在士人階層造成極大的影響。他在百姓中也享有名醫(yī)的聲望,這樣的人才既不能服務于金國,也不能留給蒙古人,需極力促成他變?yōu)榇笏蔚淖用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