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癢》挖掘機--國產的鋼鐵老頭專治城市瘙癢(4)

作者:莊滌坤


北京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移民城市,它能直接提供的歸屬感不是它的市民情懷,而是一種同氣相求的文化身份認定。但這二者并不矛盾,前者正是后者經過一定時期的“在這里”之后形成的。北京仍然在不間斷地吸收各種人群和文化,但這種吸收已經開始缺少“老北京”式的文化自信--四九城還是四九城,方寸已經不再是那個方寸了。世代卜居京城的北京人已經逐漸匯入更繁復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氛圍之中,他們作為一個長期分享共同價值觀的群體已經分崩離析。老北京居民隨著舊城改造而逐漸分散外遷,在他們身上所承載的傳統(tǒng)“京味”文化正被窖藏在叢書和網絡論壇里。

動態(tài)遺產之癢

梁思成故居引發(fā)的熱議已經消歇,新一輪的集體懷念正在進行--關于崇文門菜市場和北京游樂園。在崇文門菜市場門口喝北冰洋汽水、在游樂園帶著表妹坐過山車……如今80后都有鄉(xiāng)愁了,這個八百年的老城卻遲遲學不會念舊。

國際上,對于近現(xiàn)代建筑的正式關注起于1986年。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推動下,20世紀遺產保護開始成為全球戰(zhàn)略。此后,一些存在僅數(shù)十年的城市(法國的勒阿佛爾城市重建從1945年到1964年,形成了勒阿佛爾的行政、商業(yè)和文化中心,法國勒阿佛爾是二戰(zhàn)后城市規(guī)劃學指導城市建設的樣板)、園林(瑞典的斯庫格墓地完工于1940年,被視為現(xiàn)代派建筑學上最重要的杰作之一)、港口碼頭(比利時中央運河上的船舶升降機構成了19世紀末期保存最完整的工業(yè)景觀)、鐵路(印度的山地鐵路)等開始得到關注和保護。

對于近現(xiàn)代建筑的保護,咱們中國其實早就給世界開了個頭。早在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一百八十處)名單中,三十三處“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被列為第一類別,且入選單位大多為20世紀文化遺產,特別是建成僅4年的中蘇友誼紀念塔(1957年)和建成僅三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1958年)也列入其中……直至2006年《無錫建議》的通過,中國20世紀遺產保護事宜首次進入中國政府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如今正在進行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則是對“20世紀文化遺產”這一觀念的實踐,“幾十年的歷史”不再是棄之如敝屣的理由,反而因為它們所承載的社會發(fā)展信息成為延續(xù)當代史的物證。和文物保護正確的古董相比,20世紀的遺產仍在使用中,可以稱之為“動態(tài)遺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