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沒完,豐大業(yè)還真是“瘋大爺”,等知縣劉杰來到衙門,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連放數(shù)槍。幸好劉杰命大,自己沒傷到,反而是手下受傷了。當官的拿洋人不敢怎么樣,可老百姓卻不怕??粗S大業(yè)這么囂張,大家一窩蜂地沖上去,把這位法國領(lǐng)事打死了,“群體性事件”引發(fā)了血案。打死了法國領(lǐng)事點燃了仇洋的導(dǎo)火索,百姓的怨恨得到了徹底的釋放,沖著教堂和洋人鉚足了勁兒,天津全城處于混亂與廝殺中。法國領(lǐng)事署、天主教堂和“仁慈堂”被焚毀,二十個外國人被打死,還有幾十個中國天主教民被殺。城門起火,禍及池魚。英、美、俄等國都有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
這次明顯是洋人吃了虧,他們豈能善罷甘休。法國聯(lián)合英國、美國、比利時、俄國、普魯士、西班牙向清政府提出抗議,并集結(jié)軍艦示威。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見事態(tài)越來越嚴重,便下詔讓曾國藩去處理,他是直隸總督,他不去還能誰去。但他們也知道曾國藩還在休病假,所以圣旨倒是很“客氣”—“精神如可支持,著前赴天津,與崇厚會商辦理。”意思是只要曾國藩身體行就去。
接到圣旨,曾國藩猶豫不決。他回想起兩年前自己還是兩江總督時,就遇到過教案這類棘手的事情。事情的起因與天津教案極其相似,而發(fā)生的地點在揚州。揚州也有一個法國傳教士開的育嬰堂,送去的嬰兒接二連三地死亡,引起了公憤。雖然事后查明嬰兒的死亡是中國乳娘虐待所致,但揚州的百姓還是把這筆賬算在了洋人身上。1868年8月22日,揚州發(fā)生了暴動,傳教士被胖揍,育嬰堂被關(guān)閉,英國的教堂被燒毀。和天津教案相比,只差沒死洋人。英國領(lǐng)事麥華陀立即帶領(lǐng)著英國士兵來到揚州,意思很明確,不妥善處理,大英帝國就不答應(yīng)。
當時曾國藩已經(jīng)接到調(diào)令,去當直隸總督。他本可以把這個燙手的山芋拋給下一任兩江總督馬新貽,但馬新貽還沒到任,拖著不是辦法,曾國藩只好硬著頭皮上了。
曾國藩開始和英國人較量,英國人卻趾高氣揚,而他并沒有一味地退讓。在國家外交這種事情上,必須軟硬兼施。麥華陀來到總督府和曾國藩談判,以為勝券在握,自己提什么條件都能得到滿足,可曾國藩與他據(jù)理力爭,弄得雙方不歡而散。英國人向朝廷施壓,進而通過朝廷向曾國藩施壓,而且還把軍艦開到南京,想用武力進行恐嚇。曾國藩心中很糾結(jié),他既想維護國家主權(quán),又不敢因此事交惡洋人。這真是難為了他,本就無力和列強抗衡,又哪來談判的資本呢?于是他只好采取了偏軟的方法,揚州教案拖了三個月才處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