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項就是洋務運動了,這也是李鴻章的強項。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開創(chuàng)者,其推動歷史的功績世人皆知,不管是學習西方知識還是努力推動“中國工業(yè)革命”,曾國藩都是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李鴻章是曾國藩的繼任者,比起老師,他的魄力更大,步子也邁得更大。他不局限于軍事建設,民用、工業(yè)都是他積極倡導的。就鐵路、電報這兩項對日后中國具有深遠意義的事情,就能證明李鴻章超越其他人的眼光。
雖然其中少不了像北洋水師覆滅這樣的慘痛教訓,但整體看來,李鴻章促進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功績是無法磨滅的。言簡意賅,在洋務運動這一項中,李鴻章可以得九分,而曾國藩就要“委屈”一下,只能得七分了。
與洋務運動息息相關的就是外交了。這點曾國藩還真是處于下風,天津教案讓他成為萬人唾罵的對象,這讓他減分不少,但他對外推崇的“誠信”精神,還是影響到了李鴻章。李鴻章在外交上看似比老師占有優(yōu)勢,畢竟他被認為是晚清首屈一指的外交家,可就是因為這樣,每每他都被推到風口浪尖上,弱國無外交,這讓李鴻章在外交方面屢屢受挫。
大家都經歷過找人辦事、看別人臉色的時候,說實話沒人喜歡矮人一頭、笑臉相陪的“孫子樣”。而李鴻章看著洋人的臉色,這個滋味更不好受,但他又只能強顏歡笑,不得不為。隨后《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條約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而他信奉的“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只能是權宜之計,就是這個沒辦法的辦法,使李鴻章陷入依靠別人的境地,每次都是以犧牲中國之利益換取洋人之利益,所以有人說李鴻章辦了一輩子的外交,吃了一輩子的虧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