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 湖泊的死與生:洞庭小湖到八百里巨澤
古代,長江中游江漢一帶地曠人少。云夢澤調蓄著長江漢水汛期和枯水季節(jié)的水量。
此時,洞庭湖區(qū)還是一片豐饒的平原,而不是一個幾千平方公里的大湖?!肚f子·天運》上有“帝張咸池樂于洞庭之野”,稱洞庭為野,說明當時這里還是一片河網交錯的沃土。
在約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洞庭湖平原上就有人類居住。他們在這里從事漁獵和耕作。在湖中心區(qū)大通湖農場發(fā)現過新石器時代遺址,埋藏在地表下7米左右,表明當時的地勢要比現在低得多,仍適宜居住。 這7米厚的沉積物是新石器以來洞庭湖區(qū)沉降、堆積造成的。(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北去流入長江。
那時洞庭湖只不過是君山附近的一小塊水面,其余都是被湘、資、沅、澧四水水網切割的沼澤平原。
《水經》明確記載了湘、沅、資、澧四水具體流入長江的路徑。其中資水“又東與沅水合于湖中,東北入江也”。--這說明現在君山西南資、沅二水交匯處,是有湖泊存在的。
戰(zhàn)國時期,峨冠博帶的楚大夫屈原曾徘徊于此。他在《楚辭·九歌》中高吟“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大抵就是指此湖。基本可以認定的是,幼年的洞庭湖夾在兩條大河之間,水體并不大。所以《尚書》、《周禮》等古代典籍都未把它列為有名的“澤藪”。
湖泊的生生死死,都是一種水的時空轉換。
造成這種轉換的,或自然,或人為--現在更多的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