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獲得 2011 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瑞典著名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下簡稱托馬斯)總共發(fā)表了十二部詩集: 《詩十七首》(1954)、 《路上的秘密》(1958)、《未完成的天》(1962) 、 《鐘聲與蹤跡》(1966) 、 《黑暗中的視覺》(1970) 、《小徑》(1973)、《波羅的海》(1974)、《真理的障礙》(1978)、《狂暴的廣場》(1983)、《為生者與死者》(1989)、《悲傷的鳳尾船》(1996)與《巨大的謎語》(2004)。這個集子將他最后的兩部詩集介紹給中文讀者。
我相信托馬斯二十三歲時將他頭一本詩集題名為《詩十七首》的時候,一定想到了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1914—1953) 二十歲表的詩集《詩十八首》(18 Poems 。影響托馬斯的詩人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詩人是艾略特(T. S. El iot,1888—1965) 、帕斯捷爾納克(Boris Pasternak,1890—1960)和瑞典詩人艾克羅夫(Gunnar Ekel?f,1907—1968)?!对娛呤住钒l(fā)表之后,轟動了整個瑞典的文學(xué)界。
托馬斯的詩之特色是獨特的隱喻、凝練的描述與言簡而意繁的組成。托馬斯原來是一個優(yōu)秀的鋼琴家。他的自由詩的音樂性很強(qiáng)。除了自由詩和散文詩,托馬斯常常從古代羅馬和希臘借來比較短的格律形式,也采用日文的俳句。他使用這些詩律的時候,完全模擬原來的節(jié)奏形式。托馬斯自己認(rèn)為他的詩創(chuàng)作,從形式上看,也與繪畫接近。他從小喜歡畫畫。1990 年 8月4日,中國詩人李笠訪問托馬斯的時候,托馬斯說:“寫詩時,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運(yùn)或受難的樂器,不是我在找詩,而是詩在找我。逼我展示它。完成一首詩需要很長時間。詩不是表達(dá)瞬間情緒就完了。更真實的世界是在瞬間消失后的那種持續(xù)性和整
體性……” (北島《時間的玫瑰》,193 頁)。
托馬斯詩作里獨特的隱喻很多。頭一本詩集、頭一首詩的頭一行,有詩人最有名的隱喻之一 :“醒來就是從夢中往外跳傘” 。另一個例子出現(xiàn)在《路上的秘密》中頭一首詩的第五闋的最后一行 :
帶金黃發(fā)雨的夏天
或者一只吠叫的狗上面
一片孤獨的雷云。
種子在土中猛踢。
(馬悅?cè)蛔g文)托馬斯的詩已經(jīng)譯成六十種語言。李笠把托馬斯詩集譯成中文( 《特朗斯特羅姆全集》 ,2012年,四川文藝出版社) 。董繼平將托馬斯的詩歌都譯成中文( 《特蘭斯特羅默詩選》 ,二十世紀(jì)世界詩歌譯叢,2003 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董繼平的譯本,當(dāng)然未及收納托馬斯最近的作品,2004年發(fā)表的《巨大的謎語》 。將托馬斯的詩譯成英文的起碼有十個翻譯家,其中最優(yōu)秀的翻譯家,據(jù)我看是蘇格蘭詩人兼翻譯家若彬 ·佛爾頓(Robin Fulton)。他把托馬斯所寫的詩和散文都譯成節(jié)奏跟原文一樣的英文。佛爾頓精通與瑞典文很接近的挪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