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4月中旬,“新民學(xué)會”在長沙成立,會議通過了學(xué)會的宗旨和會員的守則,并且決定派羅章龍等人去日本學(xué)習(xí)。大家在長沙平浪宮聚餐,為他壯行。毛澤東為此“費了三四個夜晚”寫了一首《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1918年4月)相贈:
云開衡岳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里。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
君行吾為發(fā)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艟艨巨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fēng)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這首詩最早見于羅章龍《回憶新民學(xué)會(由湖南到北京)》一文,最早發(fā)表于《黨史研究資料》1979年第10期。
在羅章龍臨行之前,毛澤東將這首寫成的詩送給了他。
羅沒有走成,便和毛澤東、李維漢、周世釗、蕭子升、張昆弟等24名青年為了籌備赴法勤工儉學(xué)的事一道赴北平。1918年8月,車至河南,遇大雨,鐵路癱瘓,毛澤東突發(fā)奇想,特地要與羅章龍、陳紹休二人到三國時候曹魏的都城許昌去看看。車至許昌舊城,毛和羅又聯(lián)句一首七絕《過魏都》:“橫槊賦詩意飛揚(羅),《自明本志》好文章(毛)。蕭條異代西田墓(羅),銅雀荒淪落夕陽(毛)?!保ㄒ姟对娙伺d會—毛澤東以詩會友記趣》,杜忠明,中央文獻出版社)
毛澤東后來把羅章龍這位老友評為第四次路線斗爭的代表人物之一。毛澤東排列過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nèi)的九次路線斗爭的次序: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羅章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