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表情閱讀真實情感:杜胥內、達爾文與弗洛伊德
19世紀40年代,識別謊言的技術有了一次巨大的飛躍,法國醫(yī)生紀堯姆·杜胥內開始以解剖學為基礎,通過研究人類的面部表情,來識別各種謊言。杜胥內醫(yī)生從醫(yī)學角度定義了虛偽的或是“社交性”的微笑與發(fā)自內心的微笑有何區(qū)別:第一種微笑是刻意的,僅僅使用嘴部肌肉;而第二種微笑是真實的、自發(fā)的、無心的,它既需要使用嘴部肌肉,還需要使用眼部肌肉。為了紀念杜胥內醫(yī)生,現(xiàn)在我們把真實的微笑稱為“杜胥內的微笑”,而另一種虛假的微笑則被稱為“官夫人剪彩的微笑”,用來嘲笑當年泛美航空公司電視廣告中一群皮笑肉不笑的空中小姐。
難于偽裝的真實微笑
研究發(fā)現(xiàn),只有大約1/10的人能夠有意識地控制眼圈周圍的肌肉,去偽裝一個真實的微笑。今天,一個虛偽的、非杜胥內式的微笑依然被認為是欺騙中最常見的一種表征。
盡管杜胥內只是從解剖學的層面上研究了面部表情,并未繼續(xù)對隱藏在面部表情下的情緒進行深層探析,但其研究卻是聯(lián)接面部表情與心理變化關系的關鍵樞紐。在杜胥內完成這一研究實驗的30年后,查爾斯·達爾文高度贊揚了杜胥內的工作成果,并以此為基礎拍攝了許多影像資料,最終撰寫了《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一書。在達爾文的旅途中,他發(fā)現(xiàn)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們在表達一些基本情感時,其表達方式是一致的,尤其是在表達憤怒或喜悅的感情時更是如此。達爾文據(jù)此推論:“全世界所有的人種,表達基本情感的方式是相同的?!?/p>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了解到越來越多的生理與情感之間的交互影響。在此基礎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許多人類的基本情感都可以和一些非語言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可以通過這種“聯(lián)系”識別謊言。1905年,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寫道:“任何五官四肢健全的人必定無法保守秘密。即使他緊閉嘴唇,他的指尖依然會說話;甚至他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會背叛他”。弗洛伊德還相信,人們的那些潛意識的口誤(也被稱為“弗洛伊德口誤”)可以表明他們正在試圖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