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我覺得迷惑的是,所有這些法國寶寶是如何可以等四個小時才吃下一餐的呢?如果讓小豆豆等哪怕幾分鐘再吃奶,她就已經(jīng)急躁到不行了。我們當然也感到很焦慮。但是我開始感覺到在法國,身邊有很多“等待”。首先是“暫停法”,法國父母在孩子醒來后“等待”一會兒?,F(xiàn)在是寶寶的用餐計劃,他們也要等待很久才吃下一餐。當然,所有的幼兒在餐廳吃飯的時候,都乖乖地等待上菜。
法國人好像集體完成了一個奇跡,不但讓寶寶能夠等待,而且還能夠開心地等待。難道法國孩子和美國孩子能力上有區(qū)別?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給沃爾特·米舍爾發(fā)了封電郵。他是兒童自我延遲滿足方面的世界權(quán)威。他已經(jīng)80高齡,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的講座教授。我讀過一些他的相關(guān)資料,還拜讀過他在這個領(lǐng)域的許多論文。我在郵件中說,我正在作有關(guān)巴黎父母育兒的研究,詢問他是否有時間在電話里和我聊一聊。
米舍爾幾個小時后回復了我。碰巧的是,他告訴我他也在巴黎并邀請我一起喝杯咖啡。兩天后我們就坐在他女朋友公寓的餐桌旁。這個公寓位于拉丁區(qū),從先賢祠往山下走就到。
米舍爾看上去不像70歲,更別說80歲了。他留著光頭,有種拳擊手那種盤存于心的能量,不過卻有著一張好似兒童的笑臉。讓人不難想象在納粹吞并奧地利后,那個和家人一起逃離維也納的8歲小男孩。
米舍爾一家人最后逃到美國的布魯克林。當他9歲入學時,被轉(zhuǎn)入幼兒園學英文。他還記得“當在走廊集合時,會彎著腿走路,這是因為他不想自己在一群5歲孩子中太鶴立雞群” 。米舍爾的父母——曾是在維也納受過教育、生活舒適的中產(chǎn)階層——開了一家勉強糊口的小雜貨鋪。他那在維也納曾患有輕度憂郁癥的母親,到美國后重新振作了起來。而他的父親,卻從此一蹶不振。
童年的經(jīng)歷造就了米舍爾從局外人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也幫助他劃定了讓他花費一生去研究的課題。在他30多歲的時候,他就顛覆有關(guān)性格方面的研究,認為人的性格不是固定的,它隨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雖然他曾與美國人結(jié)婚,并在加利福尼亞撫養(yǎng)了3個女兒長大,但米舍爾每年都會來到巴黎。“我一直覺得我自己是個歐洲人,而巴黎則是歐洲的中心?!彼嬖V我。(米舍爾1996年離婚,在過去10年,與一位法國女士同居。他們常往返于紐約和巴黎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