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崗易主
在李密的謀劃下,瓦崗寨取下滎陽,取得對隋軍主力的野戰(zhàn)大勝。李密的聲望與日俱增,漸漸蓋過翟讓,每次作戰(zhàn)時,大家都去請示李密。加之翟讓度量不廣,性粗暴,喜鞭打士卒。漸漸被架空了!仔細回想一下,自打李密上了水泊梁山,啊,不是,是瓦崗山,做的事與后來的宋江如出一轍,宋江上梁山后便弄了個杏黃大旗,上書“替天行道”表明心跡,表示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出去打家劫舍也是為大宋王朝清掃奸臣,李密也是如此,不過對象換了,變成天下的百姓,總之,他們倆都把一支“草寇軍”變成了一支有理想的“起義軍”。并且,在數(shù)次勝仗后,成長為山寨的隱形核心。并且拉攏了一群山寨的高層成為自己的心腹,比如宋江與吳用、李密與李勣。
可是,翟讓不是晁蓋,他比晁蓋要強一點。晁蓋因為宋江擔(dān)著血海般的干系,通知自己逃脫官府的追捕。一直視宋江為兄弟,起碼表面上是如此,所以宋江搞點小動作,晁蓋也都忍了。翟讓可不欠李密恩情,所以看到李密逐漸坐大,翟讓首先讓李密自領(lǐng)一軍,與瓦崗軍分開,號蒲山公營,然后翟讓率領(lǐng)瓦崗舊部返回瓦崗寨。翟讓對李密說:“現(xiàn)在糧草豐足,我要回瓦崗去,你要是不想回去,就自己干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吧!”然后帶著瓦崗軍主力,并攜帶者大量的輜重離開了滎陽。
李密送別翟讓后,迅速占領(lǐng)康城,并兵不血刃拿下周邊的數(shù)座城池,獲得大批輜重,重新站穩(wěn)腳跟。而翟讓這邊,和李密分開后,帳下將領(lǐng)多有不滿,還沒走出多遠,就又聽說李密占據(jù)城池,威震山東(特指崤山以東)的消息,部下的不滿情緒更甚。因為大家都覺得跟著翟讓最多也就是做個山大王,前途不大。而跟著李密,將來得取天下的機會更大,所以紛紛要求回去與李密會合。翟讓此時很生氣,但是翟讓也矛盾了,自己是塊什么料他自己明白,眼看著李密發(fā)展的越來越興旺,自己將來肯定干不過李密,想到這翟讓也糾結(jié)起來。史書上雖然沒有記載李勣現(xiàn)在的活動,但我們可以推測,作為瓦崗寨核心人物,李勣應(yīng)是隨翟讓部隊返回瓦崗的,不過李勣心里定不愿回去,李勣已經(jīng)在心底認同李密,李勣肯定在歸途中反復(fù)勸說翟讓回去。最后,翟讓走到一半,就率軍重新返回與李密會合了。
會師后的瓦崗軍實力更強,初具爭雄天下的條件,李密遂向翟讓建議:
昏主蒙塵,播蕩吳越,猬毛競起,海內(nèi)饑荒。明公以英桀之才,而統(tǒng)驍雄之旅,宜當(dāng)廓清天下,誅剪群兇,豈可求食草間,常為小盜而已!今東都士庶,中外離心,留守諸官,政令不一,明公親率大眾,直掩興洛倉,發(fā)粟以賑窮乏,遠近孰不歸附!百萬之眾,一朝可集,先發(fā)制人,此機不可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