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考慮到他身為新聞工作者的能力,我們可以斷定他可能接觸到李家的一些家庭成員或者接觸到心甘情愿且具備向他提供一些傳記素材的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找到眾多對新生中國的建議性思考的痕跡,好像它將某些啟示和靈感賦予了中國,所以,稱其為天才的謊言真是一點兒都不過分。誠然,公眾愿意付出真誠來接受書中的內(nèi)容,僅僅因為它在豐富人們的知識方面是有一定的益處的,尤其對增加人們深入了解遠東歷史上的人物和事務的知識,更是大有裨益。
我們姑且將維新派的知識分子是不是真正參加到這些傳記的編寫工作這一問題放在一邊不談,平心而論,無論如何,這些傳記都將一個看起來似乎相當合理的想法向我們傳達出來,那就是李鴻章以書面的形式指認的繼承人或繼任者也許認為在他死后編寫一些感想奉獻給他是比較妥當?shù)姆绞?。對提供給中國官方的種族思想方面,他們也具備一些獨特的參考價值,倘若不曾親身鉆研當?shù)刂R,不曾有相關專家的幫助,或許作者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自己的寫作目的。比如說,對于那些不屬于天朝的東西,眾多中國官員都持有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這些官員稀奇古怪的處事方式以及愚昧無知的行為在傳記里均有所反映。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比較敘述國內(nèi)官員思想的著作和反映這位總督事業(yè)中重大事件的歐洲觀察家的觀點,以便于在不經(jīng)意間加以引用;不過,讀者應該在自己的頭腦里有一個清晰的觀點,那就是事實上,李鴻章很少記載自己的感情,他絕少就此方面的情況在自己的日記中書寫。李鴻章辭別人世不久,他的兼職幕僚,也是最順從他的謙遜的辦公人員盛宣懷就將自己編寫的李鴻章的官方公文在上海出版。
實際上,就這些文件的用處來說,與其說它們對歷史有用處,還不如說它們對帝國法令和清朝編年史的編撰更有實際的價值。整體來說,這些公文以異乎尋常的方式,將傳統(tǒng)官員亂說一氣以及作者粉飾官員門面或挽回官員面子的無與倫比的能力揭示出來,而且根本不顧及事件的準確性和真實的過程。從那些聲稱頗具權威性的中國歷史記載,以及記載著李鴻章在其中發(fā)揮重大作用的那段歷史來看,意即從太平天國起義那個時代一直延續(xù)到義和團運動,那種明顯的“裝模作樣”的氛圍籠罩在李鴻章的這些公文中,由此可見,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社會大環(huán)境下,中國的官僚們生活著、行動著,以其獨特的方式存在著;對于作者對他的政治和道德環(huán)境的本能的服從,公文中也有所表露。但是,平心而論,它們的主要價值有兩點,其一是在偶然中表明了這位儒學家用淡然處之的姿態(tài)對待現(xiàn)實世界,其二就是表明了他之所以具有這種高姿態(tài),總體上是出于他對中國出神入化的治國思想的信仰。因此,對李鴻章的生活和時代的研究,我們必須更多地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建立在能夠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的歐洲觀察家的記錄上,而不是那些存留下來的中國官方記錄,或者依據(jù)李鴻章去世后所存留下來的自己的文件。所以,被稱為證據(jù)的,應該是那些可以起到促進作用的東西,不過,這些東西并不是結(jié)論性的東西。但無論對我們予以指導的最高領導是誰,也無論他們在指導我們的時候,依據(jù)自己的觀點能夠得出怎樣的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