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是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每當談及美元的國際貨幣角色,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認為這與美國的經濟或政治力量是相匹配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希望人民幣國際化的國內呼聲很高,很多人甚至希望人民幣將來有一天成為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之一。這是個非常值得實現的夢想,但是人民幣國際化其實面臨很多艱難的門檻。從微觀金融角度來說,最大的門檻是中國資本市場發(fā)展的健康、成熟程度。人民幣要想國際化,不只是滿足企業(yè)之間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需求,更多的是需要外國的投資者、企業(yè),甚至外國的主權基金愿意持有人民幣,用這種方式來保值增值。美元之所以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是因為任何人都可以持有美元,通過美元去買美國的國債實現保值增值,可以買美國的股票,也可以投資美國的房產。美國沒有任何限制,誰都可以來投資,而在這個龐大、成熟的市場,持有美元不會被套牢,而是會逐漸增值,這樣才使美元成為國際頂尖的儲備貨幣。
人民幣要想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必須使外國投資者有機會通過持有人民幣來投資中國的債券、股票等。這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要對外國的資本完全打開,才可能配合人民幣的國際化。但這恰恰也是最難做到的。從學術角度來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資本市場不夠穩(wěn)定、成熟,免疫能力不夠強。把免疫能力不強的時候與全球的資本市場連接之后,全球稍微有點風險、危機,就相當于引入了傳染病,國內資本市場立刻會受到牽連。
比如美國金融危機的時候,美國的股市下跌,俄羅斯的股市也隨著暴跌,比美國跌得還厲害。也就是說美國咳嗽一下,俄羅斯就會患上重感冒。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風暴、危機就像傳染病,它的傳染媒介就是熱錢,熱錢流到哪兒它就傳到哪兒。假如美國爆發(fā)危機,由于全球很多投資機構的總部都設在美國,總部就會告急,這時就需要拋售各國的股票和債券,將全球的風險投資收回來。這也是為什么美國發(fā)生危機,美元反而堅挺:美國的投資機構在全球拋售資產,把錢撤回美國,這樣就得賣掉其他貨幣購買美元,反而使得美元堅挺。在這個過程中,隨著美國金融危機在全球范圍內的擴散,俄羅斯、亞洲很多國家的市場會暴跌,這就是金融危機傳播的方式。
相比之下,中國國內的券商、銀行和資本市場卻沒有受太大的影響,原因在于我們把自己的金融體系與世界金融體系基本隔絕開來,“傳染病”傳不過來。在中國投的國際熱錢規(guī)模有限,對于國內市場的影響也不大。
中國的股市在金融危機期間的確也在下跌,但基本上是中國自己的原因,跟國際金融危機關系不大。下跌之后,中國股市又走上自己的新一輪行情,和美國股市基本上脫鉤了。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把自己的資本市場、金融體系與全球的熱錢和金融體系隔絕開,有短期的好處,即保證在自己免疫能力不夠強的時候,不容易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傳染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