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jié) 再見,恭親王
遺詔之中有一個地方,似乎可以說明慈禧沒有干預(yù)這道上諭,上諭中說自己一向節(jié)儉,對虛榮的事情看得很淡,辦理后事不許鋪張浪費,要符合節(jié)儉的要求,等等。這同慈禧喜歡奢華的行為方式正好相反。慈安小心謹慎,雖然在活著的時候和慈禧不和,但勢力很小?,F(xiàn)在死了之后,慈禧可以唯我獨尊,掌握國家大權(quán)。但還是有一個人是個小小的障礙,那就是恭親王,恭親王還在軍機處。慈安去世后,恭親王就不能安心辦事了。自從安德海被殺之后,慈禧很恨恭親王,但顧忌他位高權(quán)重,想削弱議政王的名號,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但一時之間找不到能代替他在軍機處辦事的人。而且恭親王辦事有經(jīng)驗,外交能力很強,不能不依靠他,因此慈禧一直忍著。到了1884年,慈禧覺得自己可以獨斷了,不再需要恭親王的幫助,正好趕上中法大戰(zhàn),就找機會罷免恭親王,還有那些在軍機處支持恭親王的官員。通過發(fā)上諭,把馬江戰(zhàn)敗一事當(dāng)成恭親王的過錯,但太后真正的意思,是覺得恭親王心里有反抗的意愿。當(dāng)時有幾位御史上奏,批評太后奢侈的罪過,以及其他過失,太后懷疑恭親王指使這些人這么干,就更加憤怒。
于是恭親王退出政界,閑散無事。直到1894年,光緒二十年時,中國被日本打敗。聰明的太后又想起用恭親王,希望他能輔佐她,但始終不能再像同治初年那樣信任他了。恭親王于光緒二十四年( 1898 )在任上去世,他對國家貢獻很大,尤其對外國很講信用。慈禧雖然不喜歡恭親王,但表面上仍然需要尊重恭親王。
恭親王去世之后,禮親王繼任他的職位。禮親王是八位親王之首,是太祖皇帝小兒子的后代。和禮親王一同進入軍機處的人,是張之萬,也就是張之洞的哥哥,還有孫毓汶( 孫當(dāng)大官好多年了,直到1894年,光緒二十年十二月,皇帝因為翁同龢的緣故,把孫革職,當(dāng)時太后不干預(yù)政治,只是在頤和園看戲消遣,因此孫的處境很危險 )等人。孫和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有很大的仇怨,而慈禧用人向來就是這樣,這是為了讓軍機大臣之間互相不和,她從而能在中間控制大權(quán)。
太后下諭曰:
軍機處遇有緊要事件,著會同醇親王奕譞商辦,俟皇帝親政后。再降懿旨。
這道諭旨不只破壞了規(guī)矩,讓皇帝的生父在行政上成為首腦,并且與光緒元年允諾的為同治帝立嗣的說法相左。如果皇帝給他的生父上了皇帝的尊號,那么同治的正統(tǒng)地位,就完全消失了,而且這種做法一定會給日后留下無窮無盡的禍患,種種陰謀詭計都是因此而起,比如說英國歷史上的紅白玫瑰之戰(zhàn),約克家族與蘭開斯特的爭端,就是這樣。
這條命令下達后,盛昱、錫鈞、趙爾巽紛紛上奏請?zhí)笫栈爻擅?/p>
太后看過后,下達諭旨:
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懿旨:本日據(jù)左庶子盛昱、右庶子錫鈞、御史趙爾巽等奏,醇親王不宜參預(yù)軍機事務(wù)各一折。并據(jù)盛昱奏稱:嘉慶四年十月仁宗?;实凼ビ?xùn),本朝自設(shè)立軍機處以來,向無諸王在軍機處行走等因,欽此。圣謨深遠,允宜永遵。惟自垂簾以來,揆度時勢,不能不用親藩進參機務(wù),此不得已之深衷,當(dāng)為在廷諸臣所共諒。本月十四日,醇親王奕譞與諸軍機會商事件,本為軍機處現(xiàn)辦緊要事件而言,并非尋常諸事,概令與聞,亦斷不能另派差使。醇親王奕譞再四堅辭,碰頭懇恩,當(dāng)經(jīng)曲加勉勵,并諭俟皇帝親政后再降懿旨,始暫時奉命。此中委折,爾諸臣豈能盡知耶?至軍機處政事,委任樞臣,不準推諉,希圖卸肩,以專責(zé)成。經(jīng)此次剴切曉諭,在廷諸臣,自當(dāng)仰體上意,毋得多瀆。盛昱等所奏,應(yīng)毋庸議。
看了這條上諭,讓我們不能不想起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批示大臣的話,天下有這么巧的事情,真是奇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