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雙頭并進的做法讓初學的學生既直接接觸到選自哲學史上重要著作的大量閱讀材料,又避免面對那些常常艱澀難懂的大部頭著作,它們沒有注疏,甚至沒有編輯,情形就如我們看到的原書或絕大多數(shù)文選那樣。不過,本教程并不是一個歷史導論,而是一個哲學問題以及關于這些問題的各種解答方式的導論。因此,哲學史是為闡明這些問題及其回答服務的,而不是相反。
哲學的語言常常是專門的,有時還是艱澀難懂的,不過,本教程盡可能地不使用行話和專門術語。必要時,本教程也會小心謹慎地引入最重要的并被廣泛使用的哲學術語,這些術語都收集在本教程后面的重要詞匯表中,并作了扼要說明。此外,本教程后面還對書中論及的哲學家提供了一個小傳。雖然這本書主要論述的是哲學家的觀念而不是他們的生平,但是,讓學生對他們在歷史上的確切地位有一個了解,也不無裨益。
致教師:如何使用這本教程
《哲學導論》是為一個完備課程而撰寫的教程,章節(jié)安排有一定的邏輯順序。不過,在寫的時候,每一章也是獨立成篇的,因此,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課程中使用這本教程,也是可以的。同樣,在每一章中,可以選用不同的選文用作簡短討論。比如,一些教師可能只想使用第2章(宗教)的前面幾個部分,或者第4章(自我)和第6章(自由)的一些關鍵部分。一些教師可能想要突出多元文化的內(nèi)容,還有一些教師可能選擇忽視這部分內(nèi)容,而集中于正統(tǒng)的西方哲學。
一門完整的課程可能要包括導論和全部八章在內(nèi),不過,對于通常的一學期課程來說,這些內(nèi)容可能就過于繁重了。相反,一門簡要的課程(比如,夏季學期的課程,或者每周或一學季只上一次的課程,或者更愿意詳細討論一些重要問題的課程)可能只需用到一半篇幅的內(nèi)容。下面的大綱是為不同長度、不同種類課程使用本書所提的建議:
大課程(完整學期)
導論;1至8章
小課程(夏季學期,業(yè)余課程,學季)
導論;1至4章
兩學期課程
第一學期:導論;1至5章
第二學期:導論;6至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