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宋史》中所提到的晁補之著《七述》令蘇軾擱筆的事并不是無中生有,張耒《晁太史補之墓志銘》中便記載了這件事。他說當時的士子都十分景仰蘇軾的大名,往往欲求一言以自重,紛紛趨之若鶩。而晁補之作《七述》居然令蘇軾嘆為不及,并屈尊與之結交,因此,讓晁補之的名聲一時在士大夫之間廣為傳播。張耒在他寫給晁補之的詩中也為此稱贊過他:
……
晁侯再作班與揚,正始故在何曾亡。
江湖十年愿飽嘗,夜成七發(fā)光出囊。
蘇公后出長卿鄉(xiāng),為君吳都無一行。
……
——《次韻奉酬無咎兼呈慎思天啟》
張耒說晁補之的文筆堪比漢代的班固與揚雄,比之曹植等正始諸人也毫不遜色。他隨父親南北宦游,十年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山川在胸而下筆如風。一夜之間,撰成像枚乘的《七發(fā)》那樣光彩耀目的華章。蘇公是司馬相如的同鄉(xiāng),當代文章圣手,在讀到晁補之的《七述》之后,也只能擱筆感嘆。
被人們視為可超班揚的《七述》,實際上晁補之呈給蘇軾的是一篇洋洋灑灑三千言的大賦。賦的開頭說,這篇賦之所以名之為《七述》,意在將蘇公給自己講述的杭州山川的壯麗記錄下來,并不是自己有意作文。后來之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這篇賦不是晁補之第一次見蘇軾時所作,就是因為《七述》開頭的這段話。實際上,這是賦家慣用的筆法。其實,晁補之完全可以在沒有和蘇軾見過面,亦即蘇軾從未給他講述過杭州山川風物的情況之下,虛構這樣的情節(jié)。因此,這篇賦非但有可能是晁補之第一次拜見蘇軾時所作,而且完全有可能是為第一次拜見蘇軾而作。這篇賦共有七段,通過眉山先生和潁川孺子的對話,主要通過蘇公的講述,向人們描述了杭州的山川風物之盛,這大概是這篇賦名曰《七述》的原因。當然,這也是這類賦體的基本格式。這篇賦的第一部分說:
眉山先生懷道含光陸沈于俗。日與嵇阮賦詩飲酒,談笑自足,泊然若將終身焉。于是,潁川孺子聞而往從之。躡屐擔簦,破衣踵門,及階而止。望帷而稱曰:“不敏聞先生之誼,敢待于下風?!毕壬侨惑@曰:“孺子,來。吾惡夫世人之保我也,久矣。而不能使人之無我保,則戶外之屐滿焉,將命歟?吾無所逃此。雖然,孺子何為者也?”孺子曰:“幼而多冶,長而屢窮,遭先生乎齟齬之涂,陪先生乎寂寥之事,樂先生之所為樂者,以白吾首其已乎?”先生啞然笑曰:“孺子,上。吾以樂而未嘗無以樂者,順也。羈旅于吾有時矣。亦嘗聞杭之山川人物雄秀奇麗、夸靡饒阜可樂者乎?”孺子曰:“先生不以不敏為難與言,得聞咳唾之音,不敏以為幸,先生將何以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