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氏“公”字輩以下的“子”字輩,“子”字輩以下的“百”字輩,仍然代有俊士,甚至很多晁門女性都有不凡的事跡。她們或少弄柔翰,或相夫教子,涵養(yǎng)高深而又不失淑女風范,都無愧于晁氏這個文化家族的光榮。譬如晁宗恪的女兒晁文柔,在曾鞏還是一個未第的貧窮士子之時便嫁入曾門,從此之后,“食菲衣敝,自若也。事姑,遇內(nèi)外屬人,無長少遠近,各盡其意,仁孝慈恕,人有所不能及?!保ā对S類稿》卷四十六《亡妻宜興縣君文柔晁氏墓志銘》)三年后,曾氏兄弟四人及妹婿二人同時及第。晁端友之女、晁補之的姐姐晁靜也是端莊淑女,她嫁給了上饒知縣、進士葉助,雖然年剛?cè)驮缭绻嗜?,卻哺育了宋代名宦及著名詞人葉夢得。
通觀晁氏宗族,晁氏俊才最突出的特點是記憶超群,文思敏捷,并且常常是還在少年之時,便具有成人端風。如晁端稟、晁補之過目成誦,晁詠之竟至于聞之能誦。晁宗愨一夕可草五制,晁端稟酒過數(shù)巡便成文章。王珪《華陽集》記載:晁仲衍少年老成,幼時就手不釋卷,父母擔心他身體柔弱,不堪其苦,常常不讓他看書,而晁仲衍總是佯裝睡下,半夜里再燃起蠟燭,有時讀書直達天明。這種少時苦讀的勤學作風,其實就是晁氏子弟多成俊才的后天因素。文學傳家是晁氏的家風,然而,晁氏族人所崇尚的文學,主要還是“在廊廟,在北門,在西掖,在東觀”的那些“為國秉筆,贊善禮樂”的文字,即做制誥、翰林所草擬的國書文告,還有做史官所修撰的典籍史書。純粹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晁說之等人看來是一種失職和不遇造成的無可奈何,為“可懼而不可樂”之事,這種觀念,典型地體現(xiàn)了對“為國秉筆”家風的認同。其實,這種觀念在宋代欲有為于世的士大夫中還是深具代表性的。晁氏俊才們終身所做的另一項事業(yè)便是對經(jīng)學的研究和傳承,晁氏族人中,晁端仁、晁端稟、晁補之、晁說之、晁公武、晁公壽等都以通經(jīng)博古而聞名,在他們的仕宦履歷之中,除去西掖待制,東觀修史,也常常擔任過學官。其實,正是專意于文學和經(jīng)學的家學傳統(tǒng),再加上晁氏族人的好學和聰穎,才奠定了晁氏作為一個文學世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