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
當時,整個社會仍然對生意人嗤之以鼻。前人稱“士農工商”,當時人稱“工農兵學商”,不管古代現(xiàn)代,商人都位列三教九流最不入流的底層。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認為做生意是那些沒公職、沒單位、生活無依無靠的“體制外”被人瞧不起的人才干的“投機倒把”的違法之事。于是劉漢元決定靠鄉(xiāng)下的父母來做這個事情,在自家的自留地里挖口池塘來養(yǎng)魚——自留地,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那可沒人管得了。這樣可以改善家里的經濟狀況,自己也可以以科研的名義,名正言順地參與而不受非議。
劉漢元說服了父母,一邊準備和落實,一邊繼續(xù)干本職工作——向農民宣講漁業(yè)技術。
1983年五一勞動節(jié)放假,王尚文騎著自行車去了劉漢元永壽鎮(zhèn)的老家。劉漢元帶著他去看了看自留地,此時劉漢元已經決定放棄挖池塘的想法,因為面積太小,養(yǎng)不了多少魚,更重要的是沒有流水,一潭死水含氧量低并可能很快大量繁殖藻類,魚的生存生長會大受約束,氣溫高了甚至會死掉。
王尚文一看,確實不行?!斑€有沒有水?”
劉漢元說:“門前不遠處還有一條很大的水流,去看看吧。我想放網箱試試?!?/p>
時值黃昏,晚霞瑰麗,天色尚好。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燒稻草做飯和稻田泥土味混合的鄉(xiāng)村氣息,那是四川鄉(xiāng)下特有的一種美妙寧靜的氣息。兩人急忙趕去一看,眼前出現(xiàn)了一條十四五米寬奔流不息的小河,這就是日后聞名遐邇的蟆頤堰,岷江的支流,永壽鎮(zhèn)永光電站的尾水渠。兩個專業(yè)與水打交道的人憑目測,就知水深不到1.5米,這倒是不錯。但是水流速度太快,每秒1~1.5米之間,一看就知道魚待不住。放網箱進去呢?兩人一討論,還是覺得不行,網孔進出水流速度太快,對箱體和里面的魚沖擊太大。
兩人的心涼了一大截??磥磉€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