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跟孩子一起讀的簡明國學 作者:劉全志


序 言

就從這本書起步學國學

一直以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潮流雖然時起時伏,但總的趨勢是在向前發(fā)展的。尤其是近幾年來,國學復興的基礎已頗具現(xiàn)實的根基,已經(jīng)開始了與社會各個層面的互動,從學術界的主流思潮到普通百姓的大眾文化,從官方到民間,無不掀起了一股學習國學的熱潮。

曾經(jīng)以為儒家的東西都是“古董”,是與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不協(xié)調(diào)的,理應被扔進古董堆里睡覺去,可為什么人們又把它重新拾回來了?其實,從國學式微到國學經(jīng)典圖書重新受到普通百姓的追捧,這一百多年來,國學并未離我們遠去,它一直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倫常之中。說到這里也許我們會想起張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國心》中的一句歌詞:“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是的,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國學并沒有被放棄,而是一直都埋藏在我們心中。因為通過解讀《論語》、講述歷史,我們能體會到國學推動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智慧。

當人們在物質(zhì)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就會轉而關注起自己的精神食糧。假如有一天,在我們的餐桌上沒有了“堅硬的稀粥”,而只能吃到始終微笑著的“戴眼鏡的老人頭”;在我們的口中再也聽不到唐詩宋詞,而是滿嘴跑國際英語;在記憶深處再也找不到任何關于個人、家族和國家的歷史。如果這個假設成真,那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呢?

這種不知我為誰的狀態(tài)是很可怕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當國家的交往互動更加頻繁時,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意義就越發(fā)突顯。此時,面對眾多國際文化“大餐”,我們選擇什么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來看看我們的兩個老鄰居是如何做的:日本和韓國是與中國最鄰近的兩個邦國,也是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兩個亞洲國家,為什么它們歷經(jīng)二次世界大戰(zhàn)磨難而不衰,依然能夠很快咸魚翻身并躋身發(fā)達國家行列?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由儒家濟世精神產(chǎn)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關懷的作用。日韓這兩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在發(fā)達之后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與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無論它們怎樣變來變?nèi)?,唯一不變的是它們依然那么熱愛并推崇中國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不曾有過一絲一毫的懷疑和拋棄,它們這種越俎代庖替我們發(fā)揚國粹并樂此不疲的精神不值得我們反思嗎?思考過后,對照國人,兩個字汗顏!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是一個經(jīng)得起考驗的真理。在傳承和發(fā)展國學傳統(tǒng)文化上,中國人責無旁貸。梁啟超先生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蔽覀兌贾郎倌晔侵袊磥淼募沽?,為了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更好地傳承下去,我們期待更多的家長朋友和孩子來認識國學、了解國學,因為,這是每個炎黃子孫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國學,微言大義、博大精深,在編寫本書時本不輕松,但真的希望孩子們能夠輕松愉快地來讀這本國學,如果能達到這個目的,就已足夠。

劉全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