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了是假設(shè)嘛!你現(xiàn)在已到達了臨界點,眼前又走過了一只黑貓,讓你瀕臨失控的邊緣。這時候,有個陌生人經(jīng)過你的眼前,而他又正好長得跟平時對你挑三揀四的上司極為相像。在理智發(fā)揮作用前,你的情緒爆發(fā)了,對著那個陌生人破口大罵——”
“我會干這種事嗎?”
“你能斷言絕對不會嗎?”
“呃,要是神經(jīng)衰弱到極點時,就不一定啦……”
“對了,問題就在這里。看在別人眼中再怎么怪異的行徑,也必然有其合理的理由。然而,這些復雜的心理過程卻是他人所無法了解的;豈止如此,有時甚至連本人都無法了解。但無論理由為何,剛才被你怒吼的人,肯定會認為你很怪、是個暴躁易怒的人?!?/p>
“您究竟想說什么?”
“你猜想怒罵自己的人是個暴躁易怒的家伙,認為他對自己怒吼,是出于他人格特質(zhì)上的問題;換句話說,你采用了實體論來加以解釋。但另一方面,你會如何評論突然怒罵他人的自己呢?哎呀,我干了件蠢事,但也是出于無奈,因為有許多復雜的因素不巧湊在一起,害我變成那副德行——對于自己的行動,你認為是狀況因素使然;換句話說,你采用了反應(yīng)論來加以解釋?!?/p>
“您的比喻我明白了。您想說的是,雖然人類以反應(yīng)論來解釋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卻以實體論來解釋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而這正是不合理之處,對吧?”
“就像剛才賓荷斯特小姐略微提過的一樣,我們推論他人心理的眼光,其實比起希波克拉底的時代并未進步多少。確實,假如你在現(xiàn)代指著某個發(fā)怒的人,說他憤怒的液體成分較多,肯定會被人嘲笑,說你不科學。不過呢,雖然我們不使用‘液體成分’這個字眼,但實際上的水準還是一樣,往往用實體論來評斷他人的人格。這就是我們的現(xiàn)實狀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