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些種類,如緞藍園丁鳥(Ptilonorhynchus violaceus)則用枝條搭出兩側(cè)墻,形成一小段個林蔭走廊狀的建筑,再用喙碾碎色彩艷麗的漿果,用漿果的顏色涂抹走廊的墻壁;也會有一些花瓣,羽毛等裝飾物鋪在走廊的前后。
雌性的園丁鳥會很仔細地審視雄性園丁鳥精心搭建和維護的建筑,長時間觀察,挑選。如果雌性園丁鳥對這個建筑滿意,就會伏身并抖動自己的羽毛,讓雄鳥騎上來,僅用時幾秒就可完成交配。
雖然每只雄園丁鳥都努力打造華麗的“婚房”,但只有不到10%的雄園丁鳥能夠與雌鳥交配,剩下90%的雄園丁鳥在整個交配季節(jié)連一次交配機會都得不到。
澳大利亞馬里蘭大學(xué)生物系博士Gerald Borgia曾在22個緞藍園丁鳥的“林蔭走廊”設(shè)立紅外線相機,并移走其中11個走廊中的裝飾物來研究這些建筑和雄鳥獲得交配機會的關(guān)系。結(jié)果表明,藍色的羽毛、蝸牛殼和黃色的葉子的數(shù)量與交配的成功幾率呈正相關(guān),同時,建筑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密度也很重要。Borgia認為這種“建筑”代替鮮艷的羽毛,向雌鳥傳達了建造者的基因質(zhì)量,平庸的雄性承擔(dān)不起這種耗費大量精力的工作,優(yōu)秀的雄鳥則能建造更高質(zhì)量的建筑。根據(jù)Borgia的記錄,曾有緞藍園丁鳥先后吸引到多達33只雌鳥與其交配。(這只緞藍園丁鳥,打造的必定是超級豪宅吧!)
雌性園丁鳥在與選中的雄性交配后,并不會和雄鳥在這美麗的建筑中一起生活和撫育后代。它會回到自己造的巢中,產(chǎn)下兩枚卵,自己孵化養(yǎng)育雛鳥。
不同于園丁鳥,雄性織雀用草編成的球狀巢穴則真正的用于繁殖后代。織雀,又名織布鳥,是麻雀的近親。雄鳥用草在枝條上編織一個基礎(chǔ)框架后,便會讓雌鳥前來評判。雌鳥會選擇滿意的巢與雄鳥交配,等雄鳥完成整個巢之后,雌鳥就會產(chǎn)卵。在這期間,不少年輕的雄鳥要把未完成品一遍遍拆掉再重新編織以求獲得雌鳥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