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忌諱、逃避
或者是覺得自己沒錢,沒必要立遺囑
或者是覺得自己
家庭和睦,只有一個孩子,也沒有必要立遺囑
真的是這樣嗎?
我為什么要立遺囑?一、傳統(tǒng)觀念的最大誤區(qū):立遺囑,多不吉利的事情!
有一天,客戶約我上午談事情,到時間了客戶還沒來,后來發(fā)來一封短信:"限4日,太堵了!"。我半天沒反應過來,后來才明白:北京汽車限行,按尾號每周停一天,那天尾號是4的車子限行,而尾號是4的車子是最少的!于是路上更加擁堵了。"4"和"死"諧音嘛!
鄰居張阿姨聽說我研究這個,也趕緊盯了一句。"小陳啊,千萬別和我家老頭子提這個,他心臟不好!"
上面兩則小故事,反映了普通民眾對死亡與遺囑的態(tài)度,我們再來看看那些名人是如何對待這種事的。
某媒體人曾在微博中寫道,"剛剛在與劉曉慶聯(lián)絡時,得到證實,百年之后同意別人給她拍傳記片,難道這是劉曉慶的第一遺囑?現(xiàn)在很多人觀念變了,提前幾十年就留好遺囑,與國際接軌了。近日,有十多家出版社要出劉曉慶傳,劉曉慶自己已動手寫了。"而當記者就立"遺囑"一事婉轉求證時,劉曉慶經(jīng)紀人易先生頗為激動地說,"我都不知道在說什么,沒有這回事,那得是很久以后的事了,現(xiàn)在完全不會去考慮。"
可以說,死是中國人最忌諱的東西。而遺囑恰恰就是和死相關系的事情,大家都爭相逃避。作者解讀:中國文化也曾不忌諱死
中國人經(jīng)常說"五福臨門"。從其中的第五福"考終命"(也就是"善終")的追求看,可以說咱們的老祖宗對"死"這個東西是不忌諱的,至少一開始是不忌諱的。
我的母語潮汕話里面,"死"這個字的發(fā)音和"喜"字相同,由于潮汕話是比較接近中原古漢語的地方語種之一,有人解讀認為,這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死亡的一種思考和態(tài)度,認為人生的結束和開始一樣,是順應自然的,不以為悲,反以為喜。這種豁達態(tài)度,也許就是"老莊"哲學的體現(xiàn)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