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 累積--歷史總和

歷史研究導論 作者:(英)邁克爾·斯坦福


歷史記載有累積性嗎?

布羅代爾的另一個堅定信念是編史(歷史的編寫)必須是一項合作事業(yè),然而大多數(shù)歷史學家卻是單打獨斗。歷史有可累積性嗎?歷史(依據(jù)字典中的含意)是否可借后續(xù)添加而擴充?歷史能否像沙堆可由任何人添一鏟沙粒而為之擴充?歷史著作是否如此?抑或歷史著作猶如藝術作品?(若有人為貝多芬的交響樂添加樂符,或為達·芬奇《蒙娜麗莎》添上幾筆,結果是否更好?)

相信歷史應是合作事業(yè)的不止布羅代爾,伯里(J.B.Bury)1903年在劍橋大學著名的就職演說中就有類似評論。他談到“莘莘學子”時說:“我們堆積史料,并以所知的最佳方法予以整理……我們的工作成果將可供未來各時代運用?!盨ee Bury(1930).p.17;also printed in Stern(1970),pp.219-220.伯里的沙堆說是隱喻,真正用意在于指出歷史(乙)確實可以累積,但人們忍不住認為最終的著述仍應出自一人之手。

歷史事件可否累積?

作為歷史事件的歷史又如何?倘若屬周期性質,則其累積當然不得跨越每一周期的范疇。若歷史是射線式,其中又是否有間斷?法國哲學家??拢∕.Foucault)認為他已從西方思潮中尋獲兩處間斷或不連續(xù),一是17世紀中葉,一是19世紀初期。See Foucault(1970),p.xxii.那么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否是另一次間斷呢?至于互不來往的文明與社會之間,比如馬可·波羅之前的歐洲和中國之間,哥倫布之前的歐洲和美洲之間,又如何說呢?它們難道不是完全彼此隔絕的歷史積累嗎?

最后,我們可以詰問,現(xiàn)今是否就是一切往昔的總和。嚴格地說,沒有答案。任一過去的事物,我們均不能指稱其對現(xiàn)在毫無貢獻;我對它所具有的知識就是它的一種貢獻。然而,我們并非知悉所有往昔,因此還有可能存在著塑造了現(xiàn)世的未知往日舊事。

眾所周知,當今人們所處的位置,可能等同于古希臘人。如今世人皆知,古希臘的大部分文化乃承襲自邁錫尼人(約處于特洛伊戰(zhàn)爭時代),而邁錫尼文化(Mycenae)又大部分源自克里特(Crete)島的米諾安文化(Minoan cultures)、米諾安人又從埃及有所學習,而上述事實皆非古希臘人所知。人常不自知其淵源何在,不自知其何以如此行為,上述事例亦非唯一。就文明理論而言,此說與弗洛伊德學派無意識說(Freudian unconscious)類似,后者認為人類文明仍處于嬰兒時期。波威克(Sir Maurice Powicke)曾給予歷史學家一個正確忠告:“去找尋路途中遺落和丟失的財富,若能尋獲,必可豐富我們的文明?!盤owicke(1955),p.95.悉數(shù)尋獲,顯然不可能,不必奢望。因此,上述詰問也就肯定無法解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