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變遷
不像人類,大多數(shù)動物如同永遠生活在現(xiàn)在之中。這是因為人能知往昔與未來,人會留心變遷。要做到這樣,人們必須覺察,現(xiàn)在的一部分事物與以往相同,一部分則與之不同。若無更新(novelty),則僅存延續(xù);若無延續(xù),即僅存更新。兼有二者,乃有變遷,也有了歷史。人類事務變化多端的更新與延續(xù)結合而成的萬花筒,正是這門學問的迷人之處。
如果不曾有變遷,歷史學家將無事可做。往日有一些人的確不希望變遷,以為變遷只帶來懊悔,以為只會造成社會動亂。比如1549年英格蘭西南地區(qū),克蘭麥(Cranmer)所撰寫的英語祈禱書初次推行之際,反對者聲稱:“我們寧愿如以前一般用拉丁語做彌撒……而無意接受新式儀式,它看起來就像圣誕節(jié)的游戲?!盨ee Fletcher(1968),p.135.康沃爾人以不會英語為由,要求用拉丁語做彌撒。這種說法完全不顧另一個事實,即他們會的拉丁語更少。關鍵在于熟稔。受過教育的人亦然,喜歡回顧所謂昔日的黃金時代,亦即《圣經》與古典著述所記述的時代。直到17世紀,人們才開始認為近代文明不遜于上古時期,并且開始放眼于進步的未來,不再回顧落后的往昔。See Bury(1924),ch.IV.
恐懼變遷深植人心,可溯自史前時代。許多早期人類從時序循環(huán)有則,而戰(zhàn)爭、饑饉等不尋常事件實非常態(tài)等信念中,尋獲心理上的安全感。一位近代學者描述早期人類對歷史的恐懼時說:“遠古人類……為護衛(wèi)自己,無所不用其極,反對歷史帶來的更新與不可逆轉的事情?!盓liade(1989),p.48.
更令人吃驚的則是往日也有少數(shù)人憧憬未來。最著稱的當數(shù)《舊約》中的先知(及其追隨者)。他們期盼“神的日子”與救世主的到來?;浇痰慕?,更是將這種期盼從現(xiàn)世轉到來生。然而整個中世紀及其后,又有少數(shù)的異端,則是期盼千禧年(Millennium)--一個人類可以即時完全善良、完全幸福的時代,并持此說度日。See Cohn(1952),p.xiii.For contrasting views of time,see Cohn(1993).更為人所熟知的馬克思學說,與上述學說相似,可說是千禧年思想(millenarism)的近代世俗化版本。整體而言,歷史經驗似乎證明,為一個預允的未來而活,比為消逝的往日懊悔更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