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有一切的現(xiàn)狀其實都歸因于自己。
曾經(jīng)聽過這樣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老鞋匠,四十多年來一直在進入城鎮(zhèn)必經(jīng)的道路上修補鞋子。有一天,一位年輕人經(jīng)過,正要進入這個城鎮(zhèn),看到老鞋匠正低著頭修鞋,他問老鞋匠:“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個城里?”老鞋匠緩緩抬起頭,看了年輕人一眼,回答說:“是的,我在這里已經(jīng)住了四十多年了?!蹦贻p人又問:“那么你對這個地方一定很了解。因為工作的關系,我要搬到這里,這是一個怎樣的城鎮(zhèn)?”老鞋匠看著這個年輕人,反問他:“你從哪里來,你們那兒的風俗民情如何?”年輕人回答:“我從××地方來,我們那里的人哪,別提了!那些人都只會做表面文章,表面上好像對你很好,私底下卻無所不用其極,沒有一個人會真正對你好。在我們那里,你必須很小心才能活得很好,所以我才不想住在那里,想搬到你們這兒來?!崩闲衬乜粗@個年輕人,然后回答他說:“我們這里的人比你們那里的更壞!”這個年輕人啞然離開。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年輕人來到老鞋匠面前,也問他:“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個城鎮(zhèn)?”老鞋匠緩緩抬起頭,望了這個年輕人一眼,回答道:“是的,我在這里已經(jīng)住了四十多年了?!边@個年輕人又問:“請問這里的人都怎么樣呢?”老鞋匠默默地望著他,反問:“你從哪里來?你們那兒的風俗民情如何?”年輕人回答:“我是從××地方來,那里的人真的都很好,每個人都彼此關心,每個人都很熱心,無論你有什么困難,只要鄰居、周圍的人知道,都會很熱心地來幫助你,我實在舍不得離開,可是因為工作的關系,不得不搬到這里。”老鞋匠注視著這個年輕人,綻開溫暖的笑容,告訴他:“你放心,我們這里每一個人都像你那個城鎮(zhèn)的人一樣,他們心里都充滿了溫暖,也都很熱心地想要幫助別人?!?/p>
為什么同樣的一個城鎮(zhèn)、同樣的一群人,這位老鞋匠卻對兩位年輕人做了不同的形容和描述?老鞋匠深知第一位年輕人無論到世界的哪個地方,都可能碰到虛偽、冰冷的面孔,因為他從來沒有向內(nèi)看過自己;而第二位年輕人無論到哪里,他對人的真誠友善都會讓他遇到關心和熱心的幫助。
在生命潛能里,第一個哲學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整個世界是我們自己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佛家很喜歡談因果關系,現(xiàn)在我們也借著因果來看一看“我是一切的根源”,看看我們生命里過去的經(jīng)驗、我們的潛能、我們許許多多的制約為我們創(chuàng)造出什么樣的世界。在潛能開發(fā)的領域里,我們又該如何協(xié)助自己創(chuàng)造生命里更大的可能性。在因果關系里,有“因”有“緣”,還有“果”。在生命潛能里同樣也有“因”、“緣”、“果”。當我們受到外界的刺激時,所做的一些反應,都會記錄在潛意識里。這些反應并沒有經(jīng)過意識層面的思索,而是有一些依循的模式,它們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為了適應外界而產(chǎn)生的。這些模式有許多種類,有屬于行為的模式,有屬于頭腦的思考模式,有屬于情感的感覺模式、情緒模式,還有左右著我們價值觀的一些體系。換句話說,這些記錄在我們生命里的東西就是所謂的“因”。而“緣”就是在我們皮膚以外的世界上所發(fā)生的每件事情,我們稱之為“外緣”。當這個“因”與“緣”結合之后,就產(chǎn)生了“果”,正如那個老鞋匠的故事所說。
由于生命中的許多經(jīng)驗——那些“因”,是在我們的皮膚之內(nèi),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中,它和我們對事件的反應模式共同形成我們今天生命里的“果”。所以,有些人會覺得在自己的生命里到處都碰到一些和自己對立或者利用自己的人;也有些人無論走到哪里,都能結交到一些知心朋友;而有些人總覺得自己可憐、總覺得自己不被人所愛、總覺得自己的命苦。這一切的外在結果,包括人際關系、事業(yè)成敗、親子關系、夫婦情感、情侶戀愛,所有我們?nèi)庋鬯?、生命里所看到的結果,根本原因都在自己身上,這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每個人的心,都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世界,每個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佛學里談到第八意識——阿賴耶識?!鞍ⅰ痹阼笪睦镏傅氖恰靶摹?,“賴耶”(Laya)在梵文里是“積”。喜馬拉雅山的“拉雅”(Laya)與阿賴耶的“賴耶”在梵文里是相同的?!跋柴R”則是“雪”之意,所以喜馬拉雅山的意思是“積雪之山”。阿賴耶識就是心所積存的一種意識,也就是心理學所謂的“潛意識”或“無意識”。我們從母親的子宮里,一直到剛才那一剎那、那一秒鐘為止,所有生命中所記錄的經(jīng)驗全部都已進入我們的潛意識層面,進入我們的第八意識——阿賴耶識,也就是所謂的“因”。
“凡人怕果,菩薩懼因。”大多數(shù)人都擔心在生命里會碰到一些不好的現(xiàn)象,碰到一些不順暢的人際關系,擔心呈現(xiàn)出來的結果是不好的;但是菩薩卻害怕“因”,他會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后會去省悟這些發(fā)生,這些屬于自己生命的部分與外緣接觸后,為自己的生命創(chuàng)造出什么樣的結果。
認識自我,你就是一座金礦!我們知道,人的潛能是巨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長處,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省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進而通過不懈的努力去爭取成功。而對總裁來說,認識自我,就能夠準確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再像以往那樣胡子眉毛一把抓,徹底告別“里里外外一把手”的狀態(tài),進而充分發(fā)揮團隊作用,贏得人生和事業(yè)的輝煌!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講的也是如何認識自我的問題。所謂人不自度,何以度人?人若不能自度,任何人也度不了他。以人為本,就要首先解放自己,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善待自己并進而善待他人。只有充分地認識自己,才能探討下一個話題:我期望自己成為什么樣子?有了目標,也就有了前行的方向,也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礎。所以,你要不斷地審視自己并向自己提出如下問題——“我是誰”、“我想要什么”、“我存在的價值是什么”、“我的人生目標在哪里?”再次提及人生,是想告訴朋友們一句話:人生在做兩件事,做夢和圓夢——做夢,我的人生目標是什么?圓夢,如何為實現(xiàn)目標而努力。只有知道自己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地,人生的境界才能有定向,才能心不妄動,隨遇而安,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地。
在流動于變化萬千的世界中,發(fā)現(xiàn)自己是誰,了解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是建立尊嚴的基礎,自我管理則是培養(yǎng)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識和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能力的催化劑。李嘉誠認為,自我管理是團隊管理之前提。事實上也是如此,倘若你連自己都管理不好,又如何去管理他人?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永遠不能控制其他人。自我控制為跟隨者樹立了榜樣,他們會更聰明地進行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