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宗教無法實現其承諾時,我們就必須在上述兩者間作出抉擇,但作為宗教更深淵源的靈性學卻并未失敗,它已隨時作好準備去迎接科學發(fā)起的挑戰(zhàn),并堅信可以實現其承諾。人類意識創(chuàng)造了科學,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科學現在卻將科學的創(chuàng)造者——意識——排除在外,這也注定會讓科學處于孤立無援、不斷萎縮的境地,讓人類生活在一個思想貧瘠的世界。
其實,我們現在就處于這樣一個思想荒蕪的時代,它處處宣稱無神論,嘲笑宗教是封建迷信、幻想和欺騙。事實上它嘲笑的并非宗教本身,而是宗教所倡導的心靈之旅。我擔心的并非科學對神的攻擊,而是科學潛在的危險:物質主義迷信。對于科學無神論者而言,只有在真實的物質世界中才能找到現實,否則他們的研究方法將無從談起。如果世界果真如此,科學肯定早已碩果累累,破解了所有的謎團。
但事實遠非如此,物質主義迷信正在不斷瓦解。我們的感官只讓我們看到了“外在”的物質,如森林、河流、原子和夸克等。但是在物理學的前沿研究中,自然界是非常渺小的,物質會分解,進而消失。在此,物質的測量標準改變了我們原有的想法,每個觀察者都會為他所觀察到的現象而著迷。其實這是靈性學早已了解的宇宙,此時積極的參與代替了被動的觀察,我們會發(fā)現其實人類就是宇宙創(chuàng)造中的一部分,最終我們將得到無盡的力量和自由。
科學從未達到純粹的客觀,也永遠不會。否定主觀體驗的價值就會失去生活中的很多意義:愛、信任、忠誠、美、敬畏、好奇、憐憫、真理、藝術、道德和思想本身。神經系統科學一般認為思想并不存在,它只不過是大腦的副產品而已。正如人工智能專家馬文·明斯基所聲稱的,大腦無非是肉做的機器而已,它是我們的主人,它從化學構造上決定著我們如何感知世界,從基因上決定著我們如何成長、生活和死亡。
在我和倫納德對重大奧秘辯論的過程中,那些偉大的圣人和智者時刻在提醒我們,其實核心問題只有一個:什么是現實?是基于因果關系的自然法則的結果呢,還是源于其他?我們之間世界觀的沖突有一個很好的理由——現實是否存在于可見的物質世界,宇宙是否誕生于空洞且無意義的宇宙空間。只有當你了解了現實的本質才能解釋這些奧秘,否則你就會像“盲人摸象”這則寓言故事中的盲人一樣,抱著象腿的盲人說“大象像一棵大樹”,抓著象鼻子的盲人說“大象像條蛇”,諸如此類。
其實小時候學過的“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源自古老的印度。六個盲人分別代表我們的五種感官和思想,大象則代表著印度教中的“梵”(一切存在)。從表面來看,這則寓言故事是悲觀的——如果你只擁有五種感官和思想中的一種,你就永遠也無法看到完整的大象——但是在其背后卻隱藏著一個看似簡單,卻被人們所忽視的信息:大象的存在。它就在我們眼前,耐心地等著我們去了解。這就是可見的物質世界和不可見的內心之旅可以相互統一的深刻真相。
宗教的失敗并不意味著基于意識的靈性學就不會成功。我們必須找到真相,在此過程中我們將喚醒幾千年前就被圣人所預言過的深遠力量。未來取決于我們的決定,時間將會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