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生意開始興旺,是在蔣介石的父親肅庵公接手經營,且又取得賣酒執(zhí)照(另一項官方專賣生意)之后。蔣家三代一起住在小店樓上,店鋪面臨剡溪,這條平常平靜的溪流,每到春天水位升高,偶爾會淹了小店一樓。肅庵公的元配早逝,留下一個兒子取名瑞生,一個女兒取名瑞春。二房無子女,亦過世。一八八六年,他娶進年輕的王采玉為繼室;這一年,王氏二十二歲,肅庵公四十二歲。蔣、王兩家的一位親戚記得,王氏來自“山區(qū)一個很窮的村子”,當地主要作物就是竹子,王氏和當時大多數女人一樣纏著小腳。(這原本是富有人家的一種虛矯習慣,但是到了十九世紀中期,中國相當多數父母——滿洲人則不——都讓女兒纏足,這種做法很痛苦,把足背綁緊,可使腳小了約三分之一。)不過,王氏很精明干練,對子女前程頗有野心。
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婚后一年,王氏在鹽鋪上方一間房里產下一個男孩。祖父玉表公替孫子依輩分取名瑞元,學名志清;按中國的傳統,瑞元后來以字行,稱為介石。數十年后,因為革命領袖孫中山以廣東音稱呼他這個名字,外界遂跟著喊他“介石”。
蔣家的小鋪生意興旺,一八八九年全家搬到沿武嶺街約三十米外的一座兩層樓商房。接下來,王氏又生下兩個女兒,但只有瑞蓮一人存活。一八九四年,玉表公去世,同年王氏又生下兒子瑞青。瑞青長相俊秀、性格可愛,深得母親寵愛。長子介石則既不英俊,書也沒念好,而且越來越有叛逆性格、脾氣壞。據蔣自述,幼時母親“一再責打,才不會使我變壞”??墒撬苎陨频溃瑐€性浮躁且喜歡發(fā)號施令。一八九六年,年方五旬的肅庵公突然去世;不久,介石的同父異母兄長瑞生過繼給一位伯父,并繼承了鹽鋪。九歲沖齡的介石繼承了住家的房子,以及每年可有四五十銀元收入的竹林及水稻田。家里的女子分不到什么財產。
少年蔣介石的教育就是跟著私塾老師學習。據說,九歲之前,他已念完“四書”(《大學》、《中庸》、《論語》與《孟子》)。這些書都是以文言文寫成,詰屈聱牙,小學生的蔣介石自然讀不懂,每天花好幾個鐘頭去背誦,只是囫圇吞棗而已。
蔣介石與母親王采玉(國民黨黨史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