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備有關BBC與競選政治的采訪中,這位主持人如此說出他的想法:1.反對種族主義;2.支持墮胎;3.支持婦女同性戀權益;4.支持聯合國;5.支持歐盟;6.支持工會,反對大企業(yè);7.支持高稅率;8.支持政府支出和政府對產業(yè)的干預;9.反對私利教育;10.反對私營醫(yī)療系統;11.支持地方政治和地方議會;12.支持多元文化,并在總體上支持少數族群權益;13.支持國外政府,特別是那些左傾的政府;14.反對美國;15.反對君主制度;16.反對監(jiān)獄政策。
簡言之,這位主持人認為他能夠很精準地在政治舞臺上給BBC定位。
他認為,BBC的政治傾向介乎工黨與自由民主黨之間。他還有不少天然的工黨支持者,自己又實際上是自由民主黨的支持者。當BBC的新聞和時政記者們說“你怎么竟然知道我要投誰的票”的時候,他們實際上要說的是他們要投工黨的票還是自由民主黨的票。因為,你基本上可以肯定,他們不會投保守黨的票的。
當1997年的大選臨近時,形勢已經很明了,英國人需要有一個變化——就連保守黨都在試圖給梅杰政府提供一些建議。也許這也是BBC不關注保守黨的感受的原因之一。多少能夠說明問題的是大選期間發(fā)生在一位名叫喬伊·約翰遜的女士身上的故事,喬伊曾在BBC的西敏斯特區(qū)政治部做過一段事,當時她負責給那些記者大人們服務。喬伊是那種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電視人”。她直爽、有活力、效率高、嗓門高,喜歡到處指手畫腳,盛氣凌人。這種人你到BBC新聞間總能看到那么幾位,她們總是手里忙個不停,左一個電話,右一個電話,好像一切都在她們的籌劃之中。20世紀90年代中期,她離開了原來的崗位,到名為“新工黨競選和對外合作”的組織擔任主任,后來工作不如意,1996年,她又跳槽不干了。但在1997年的大選前幾個月,BBC令人不解地重新雇用她擔任新聞采訪部負責人理查德·薩姆布魯克的特別助理。當時的保守黨領袖書面致信BBC對這一決定表示不滿,稱這是個“令人不可思議的敏感的”決定。其實,這位保守黨領袖大可不必寫這個書面抱怨信,因為當時BBC已經認為工黨勝券在握,根本不理會保守黨的感受。喬伊當然仍然待在她的新崗位上。
保守黨的新聞通訊處處長查爾斯·列文頓甚至在《星期日電訊報》①41上發(fā)表文章表示不滿,他在文中說:“新工黨已經鉆進了BBC的腦子里,該公司已經不能確保作為一個社會公共服務機構的應盡的義務。”他指責波特沒有能夠在BBC記者隊伍中清除掉那種中產階級文化。雖然在文章中,這位保守黨人也說BBC多數記者是好的,但至少其中三人是有赤裸裸的左翼偏見的記者。文章甚至暗示,如果保守黨重新在大選中獲勝,有可能使BBC私有化。波特當然也不示弱,他直接駁斥保守黨新聞通訊處處長的指責說:“BBC絕對是公正的?!碑斎?,事后BBC仍然是我行我素。
當時,BBC有不少看上去無關緊要,但卻很有意義、對工黨很有益處的決定。BBC當時選擇了一個叫蘭斯·普萊斯的人主持“早餐新聞”(Breakfast News)節(jié)目,播報每天早晨的新聞綜述。這個人日后很快就離開BBC,最終成了新工黨新聞局局長。
馬丁·貝爾的故事也很有象征意義。貝爾在BBC搖身成了名人大腕,但他后來竟然做出了在多數新聞人看來有“背叛”意味的事情——他放棄了新聞人追求的“公正性”,反而到處傳授他的所謂“依附新聞”的理論。在一次接受約翰·勞埃德①42的采訪中,他把自己的“依附新聞”定義為“知曉加關注”。貝爾認為,新聞已經變成了一個“道德職業(yè)”,記者作為有某種特權的群體,得以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事物,所以記者可以放棄“客觀性”的要求,保持自己的立場。
到1997年,貝爾已經鞏固了自己作為“道德職業(yè)”教主的地位,被人看成了對陣保守黨的標志性旗手。他甚至被人提名為他家所在的塔頓選區(qū)的獨立候選人,以對陣在該區(qū)有傳統優(yōu)勢的保守黨候選人尼爾·漢密爾頓。因為此前尼爾·漢密爾頓曾在該選區(qū)被揭露有關“收費采訪”(cash for question)的政治丑聞②43,氣憤之下,工黨和自由民主黨都從該選區(qū)撤出了自己的候選人,所以貝爾作為獨立候選人在該區(qū)出山競選也是對保守黨的對抗。后來貝爾果然勝出,此舉無論對工黨還是對BBC無疑都是一種勝利。
1997年5月1日,工黨壓倒性的勝利是英國政治的一個決定性的變化。自1992年的民意測驗后,BBC新聞間似乎突然成了墳墓,死氣沉沉,但在1997年5月的大選之后,BBC新聞間也與英國政治氣候一樣突然開始陽光燦爛。新政府和BBC享受了一個很長的蜜月期。新工黨政府許諾進行很多改革,這些包括憲法在內的改革、與歐盟關系、信息自由、在教育和醫(yī)療上加大投資等改革都與BBC的觀點一致。當然,隨著這些改革的進行,BBC的新聞似乎也不再那么前衛(wèi)。直到兩個新工黨人士發(fā)生了丑聞,人們似乎才意識到,新工黨也許與舊保守黨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以下是另外一個BBC主持人回顧的一件往事,此經歷在他看來似乎說明了這些態(tài)度的變化:
在新工黨上臺幾個星期后,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外交大臣羅賓·庫克把夫人扔在機場后自己揚長而去。我倒不認為自己在道德上完美無缺,但把孩子媽扔在機場不管,簡直太可怕了。記得這則新聞是周六BBC新聞的第五條,什么不知名的保守黨黨員有什么不檢點的舉動都是頭條新聞。比方說皮爾斯·莫晨特①44,誰聽說過這個人? 但他因為與一位學者有一些口角沖撞就成了BBC新聞簡報中的頭條新聞。然而剛剛被任命為外交大臣的庫克把自己的妻子撇下不管才成為第五條新聞,你說這種新聞的判斷還有沒有什么公平可言?
在工黨上臺后,BBC決定把“齷齪卑劣之事”重新定位成“無足輕重”。保守黨一致認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已經成了“布萊爾廣播公司”。當然,布萊爾和他的大臣們使用起B(yǎng)BC來很輕松,記者們采訪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人時肯定要溫和得多。通常,布萊爾政府的大臣們接受采訪時,記者一般會避免提比較困難的問題,而對保守黨人進行采訪時,他們通常有很敵意的提問。
為了加強公司高層與普通員工的溝通,1998年,波特創(chuàng)立了一個新的部門——BBC論壇。當時,大家推選我的記者團隊負責打理這個論壇,我們大概每個季度碰一次頭,討論諸如BBC的財政或受眾等問題,同時也研究BBC自身的問題。在1998年的一次公開會議上,我提出了BBC內部存在的左傾偏見問題。當時波特負責處理我們提出的問題,但他似乎并不認為這是個什么問題,于是就讓當時的一個高級女編輯答復我們。她的回答很短,有些像是打發(fā)人——這個回答在此后幾年時間內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她說,BBC不喜歡談論這個最敏感的問題,即使在自己員工內部談論也是這樣。
1999年,BBC的熱門話題是當年年初開始的北約對塞爾維亞的戰(zhàn)爭,BBC對這場戰(zhàn)爭持支持態(tài)度,但對阿根廷的??颂m島戰(zhàn)爭和1991年的海灣戰(zhàn)爭,BBC持有的是懷疑的態(tài)度①45。當時在任何節(jié)目中有支持戰(zhàn)爭的言論都受到了嚴格的審查。但到科索沃戰(zhàn)爭時,那位貝爾先生的所謂“依附新聞”理論突然間成為了BBC的正統理論,對戰(zhàn)爭的任何懷疑都被所謂的人權擔憂淹沒。②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