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①
李 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②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③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④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取對君酌。⑤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⑥
詩人小傳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五歲時隨父親遷居到綿州的彰明縣(今四川江油),所以自幼受蜀地文化影響很大。李白少年時喜好劍術,頗有游俠習氣,青年后仗劍出蜀,漫游四方,自稱曾經手刃數(shù)人。據(jù)研究李白的學者周勛初的意見,李白殺人一事的真實性很高。李白的家境非常富有,加之他有任俠仗義之風,養(yǎng)成了一擲千金、揮金如土的生活習慣。像“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話,貧寒出身的詩人就說不出來。天寶初年,李白來到京城長安,將詩作獻給賀知章看。賀知章大為贊嘆,稱他為“謫仙人”,即被貶謫到凡間的神仙。唐玄宗委任李白為翰林供奉,但這種文學侍從的角色并不是立志于安邦定國、為帝王師的李白所想要的。后來,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但他的濟世之心始終未泯。及至安史之亂爆發(fā),缺乏政治敏感性的李白站錯了隊伍,被永王李璘拉攏,成為永王旗下唯一的大名士。待安史之亂平定后,永王與唐肅宗爭位失敗,李白受到政治清算,流徙夜郎。未到夜郎時,被赦免,李白于是心情振奮,“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旋即病逝于四川當涂。
李白的詩歌追求與陳子昂相似,他們都推崇古體詩,鄙視近體律詩,所以李白寫過的律詩極少。古體詩沒有太多格律的束縛,正適合李白汪洋縱恣、才思泉涌的特質。唐詩以李白、杜甫為兩大高峰,恰恰李白專攻古體詩,杜甫以近體格律詩獨步天下,前者極放縱,后者極謹嚴,這應該正是兩個人截然不同的性格所致。
李白詩歌最顯著的兩個特點,一是夸張,二是任性。所謂夸張,說發(fā)愁便是“白發(fā)三千丈”,說喝酒便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說打仗平叛便是“為君談笑靜胡沙”;所謂任性,就是講什么話全憑當時的情緒,一高興就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受挫折就抱怨“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四處干謁求達官貴人引薦的時候就說“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偃蹇不順的時候就慨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但也正是這樣的特點,使李白的詩歌不世故,毫無人間煙火氣,寫什么都能寫到極致,確實很有謫仙氣象。
注講
①將進酒:樂府舊題,為勸酒之歌。將(qiāng):請。
②岑夫子:岑勛。丹丘生:元丹丘。二人都是李白的好友。
③鐘鼓饌玉:代指豪貴生活。古時貴族吃飯時要鳴鐘列鼎,使用精美珍貴的餐具。
④陳王:即陳思王曹植。平樂:平樂觀,曹植曾在此大擺酒宴。
⑤徑須:只須。酤(gū)?。喝【啤?/p>
⑥五花馬:毛色為五花之紋的良馬。將出:拿出。
名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