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冬寒(1)

民國了 作者:楊早


冬寒

進入十一月后,時勢變得日益緊急。朝廷任命了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但上海郵來的《民立報》仍在天天報道民軍勝利的消息。11月3日,清華有同學接到了城中家里的信,說政府已有逃往關外蒙古庫倫一帶的打算,且已預備八百部車輛以供運載。

就在這一天,清華學堂向度支部領取當月款項,竟沒有領到。

清華園外的鐵路,火車隆隆駛過,徹夜不絕。晨光中走過去看,“猶見一長列車滿載兵士及炮械等物由北而南,云系他處調來之兵以守衛(wèi)京師者”。

11月5日,上海失陷的消息傳來。這一來,吳宓往上海依附生父的念頭似乎也可以斷絕了。尤其親人身居滬上,雖說租界或不致有難,但音信斷絕,不免惶急擔心。

當晚,清華學堂當局在高等科禮堂召開全校大會。管理員一個不缺,但學生卻只剩下可憐的一百一二十人。大會的主旨,便是告知學生:因為同學已多數(shù)出校,中國教員也紛紛請假,教課殊難進行,故決定停課一月,到期再議。

功課停止后,“諸生中有愿回家及他往逃避者,即可自由他往”。逃避變成合法,如果不愿或不能離校者,也可留校,飲食如常。諸管理員并美國教員及眷屬都不走。范監(jiān)督并說,其實留校也不見得如何危險,因為:

(一) 本校巡警原為十八名滿人,已經(jīng)換成二十名漢人,如有必要可以再招;

(二) 美國公使答應事情緊急之時,由使館派兵若干保護。

然而人心并不因此而穩(wěn),當晚便有學生在食堂召聚商議,希望校方能將手里所有資金分給學生做路費。吳宓聽了此議,“大憤而出”。他在日記里質問:像我這樣無地可去的,分到手一二十銀元,又不能留校,在外流蕩,豈不成為餓莩?他認為這些提議的學生自私到了極點。好在這一提議沒有后續(xù)消息,想來得不到校方支持。

也有傳聞說教務長張伯苓出面安慰學生,稱如不得已,可以將諸君送到天津南開中學暫居避難。但這也并非確訊。

停課無事,又無心溫課,只好踢球,或閑談。四川同學劉莊說,清華園旁村莊里住著一位漢人老翁,年紀八十開外。數(shù)十年來京師種種劫難,無一不與:咸豐英法聯(lián)軍之役;火燒圓明園;庚子事變。老翁說,滿人平日不謀生業(yè),一旦有事,則首起為土匪,搶掠人民,比如英法之役,敵軍還未來到,滿人已經(jīng)先自大亂,圓明園之毀,是滿人挑的頭兒,英法聯(lián)軍只是跟著放了把火。

這些閑談于眼前無補,卻似乎能讓清華學生理解眼前事亂的起因,生出一些身外的感喟。吳宓在日記中記載了一位武漢反清小英雄的故事,并慨嘆:“坐是則光復大業(yè),其或可期。余等之碌碌無行,有愧此童多也?!?/p>

吳宓本來已經(jīng)決意留校,然而他無法抗拒時勢的演變。11月8日,多日的傳言被證實:天津已陷。北京陷入了更大的惶惑之中。最糟糕的是,美國公使致函清華的美國教員,稱使館兵力不足以分護清華,于是連美國教員也紛紛外遷。

原認為不可行的建議似乎成了唯一的辦法。監(jiān)督召集諸生,通知暫行解散清華學堂,每人發(fā)給旅費二十元。這離吳宓預計到上海的費用(三十元以上)還有缺口,但也沒法子了。

七位江浙同學愿意同行,于是匆匆收拾,走向未知。那一夜,也不知幾人成眠?

11月9日,這些清華學生5時即起,9點,行李由兩輛大車運送往前門車站。大部分人還是乘火車進城。剛才開篇的人生故事就報了暫停,“回顧清華園風物,愴然欲涕,未審他年得一重睹此景否耶”?

打這一天起,三位北京客,在京的,就只剩了惲毓鼎。

前御史、光緒帝的不二忠臣惲毓鼎學士從不相信大清朝會就此完結。他坐在家中,罵降臣,罵親貴,罵二張(張之洞、張百熙),一面讀《唐紀》天寶末年那一冊,“覺長安失陷景象如在目前矣”,而這種景象,十一年來已是再次見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