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里,研究者分別在簡單的非工業(yè)化社會里、在我們的高度工業(yè)化的社會里,以及在其他動物種群中,對于母嬰之間早期親密關(guān)系的重要性,做了許多觀察和實驗,結(jié)果表明,我們已遠遠偏離了自然之道。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為了保護嬰兒免受細菌感染,并且為了小心謹慎地觀察他們,嬰兒一出生就都被放在保育室里,寶寶出生后要延遲許多小時才能第一次被抱給媽媽,以便讓媽媽分娩后得到休息。然后無論是母乳喂養(yǎng)還是人工喂養(yǎng),哺乳時間表都是嚴格堅持每4個小時喂一次,除了夜里兩點由保育室的護士把孩子抱走喂奶,這樣做以避免打擾母親的睡眠。這意味著寶寶并不是隨時都能得到哺乳,更意味著他不得不在需要吃奶時等待更長時間。
這種嚴格而仔細制定的時間表與自然的模式區(qū)別很大,自然模式是寶寶出生后會睡上一天左右,之后的幾天里白天晚上都會非常頻繁地醒來要吃奶,然后漸漸間隔開變成每24小時吃奶7到8次,這種吃奶頻次的變化是與初期母乳分泌量的增長速度完全相符的。事實上,直到二戰(zhàn)期間,私人產(chǎn)科醫(yī)院的病人都要住院12天,推遲了寶寶出院回家后可以得到的自然靈活的哺乳方式,對母乳喂養(yǎng)更加不利。實際上住在保育室里的嬰兒遠離母親,而護士則承擔了大部分的照料工作,這讓初做母親的人感覺自己特別無知低能,不值得寶寶信任,而寶寶似乎成了護士的孩子。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母嬰同室”付諸實驗,寶寶的嬰兒床被放在母親床邊,這樣她可以照顧寶寶,熟悉寶寶的聲音、醒來的時間規(guī)律和排便規(guī)律。而且父親也能來看望寶寶,并早點參與照料寶寶的工作。(母嬰同室在早期的美國就已經(jīng)是很常見的模式,在歐洲的一些國家也是通常的慣例。)
差不多與此同時,“自然分娩”也開始重新流行起來,醫(yī)生訓練孕婦配合宮縮并在分娩過程中放松子宮,除非分娩的疼痛過于強烈才使用麻醉劑,這樣在分娩成功的時刻孕婦的意識是清醒的。
同時所做的各種動物觀察也顯示,一度被認為完全是天生本能的行為模式,其實有一部分是來自生命早期的經(jīng)驗。舉例來說,如果在老鼠媽媽懷孕過程中把紙圍脖始終繞在它的脖子上,那么它在第一次產(chǎn)仔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母性行為將不再出現(xiàn),因為紙圍脖讓它無法去舔自己的腹部和生殖器官,妨礙了它正常的孕期行為。黑猩猩媽媽如果有一段正常的分娩過程,它就會對自己的第一個寶寶非常溫柔,但是如果她的分娩過程突然、急促,它就會被寶寶嚇到,并且爬到籠子邊上要逃出去。從出生起就與媽媽和其他猴子分離的小猴子,等到發(fā)情期時把它們與別的猴子放在一起,它就會產(chǎn)生異常的恐懼和攻擊性。這些各種各樣扭曲變形的動物行為讓觀察者更準確地看到,我們是如何破壞了人類母嬰之間的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