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希望外出工作的女性傾向于結(jié)婚以后較早生育寶寶,然后他們在孩子1到6歲時出去工作,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性都是先在事業(yè)上打個好基礎(chǔ),然后在30歲左右的時候再要寶寶。這樣一來,她們首先不用擔(dān)心自己是否有能力保住一份好工作,當(dāng)寶寶出生的時候,媽媽處境就會比較有利,可以決定自己是早日回到全職或兼職工作中去,還是抽出一年或更長時間來全職照顧寶寶,直到孩子準(zhǔn)備好3歲時去托兒所,5歲去學(xué)前班,6歲去上學(xué)。那時爸爸的收入可能會更多,也可以在財力上支持媽媽暫時放下工作。
研究表明,“要趁年輕身強(qiáng)力壯時生育寶寶”這樣的老觀念并不一定在理,一般來說,年紀(jì)大一些的父母更加靈活、寬容,更能理解別人,也樂于照顧孩子。
3歲以內(nèi)的嬰幼兒對于與親密照料者的分離是高度敏感的;6個月大的寶寶如果突然離開媽媽被留在一個陌生人身邊,他會陷入情緒壓抑之中;2歲到2歲半之間的寶寶如果突然被媽媽交給一個陌生的照料者,他就會變得悶悶不樂。孩子的情緒失落程度只有在媽媽回來時才會暴露出來,他會撲到媽媽懷里緊緊粘著她;媽媽要是去別的房間,他會放聲大哭;媽媽不在時他能接受保姆的照顧,而現(xiàn)在則會把保姆推開;該睡覺了,當(dāng)媽媽把他放進(jìn)小床里時,他會牢牢地抓住媽媽不放,如果媽媽把自己松脫開來向房門口走去,這個以前從沒有爬出過小床的兩歲寶寶,就會毫不猶豫地翻躍過床欄向媽媽追去。受過這種驚嚇的孩子大約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恢復(fù)安全感。
解決方法是至少要用兩個星期或更長時間為親子分離做好充分的準(zhǔn)備,讓寶寶逐步熟悉保姆或其他替代媽媽的照料者。這個人可以在一個星期內(nèi)逐漸延長到家里來的時間,但不要試圖直接去照顧寶寶,只是在與寶寶保持距離的情況下和他交上朋友。當(dāng)寶寶接受了她時,就可以幫寶寶穿衣服或者拿吃的東西。這一步進(jìn)展順利的話,媽媽就可以離開家一會兒,不要超過半個小時,第二天離開1個小時,如此這般,漸漸延長媽媽離家的時間。如果孩子對媽媽離開有任何驚慌害怕的表現(xiàn),臨時看護(hù)人就應(yīng)該退避,讓這個適應(yīng)的過程再放慢一些。
如果是送寶寶去家庭日托,這個原則也同樣適用:寶寶和媽媽一起短時間地參觀幾次日托場所,直到寶寶在那里感覺像在家里一樣輕松自在,然后媽媽可以離開他半小時并逐漸延長她離開的時間。這個辦法看起來在時間和資金上投入都比較多,但是這對避免寶寶的分離恐慌是非常值得的,否則這種負(fù)面情緒會給他帶來幾個月的影響,而且也許還會讓媽媽無法再外出工作了。
寶寶3歲以后發(fā)生分離焦慮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是我還是建議要讓他們逐漸熟悉日托中心,至少前幾天里要看看寶寶的適應(yīng)情況如何,然后再視情況決定進(jìn)展的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