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皇憎惡平家傲慢不可一世的心情,并不難理解;不過,他下令要討伐的平清盛,可是自己的孫子、當今天皇的外祖父,一旦雙方燃起戰(zhàn)火,國內情勢將會多么混亂,也恐將招致無法想象的發(fā)展。
一旦打起仗來,就無法保證當今天皇、上皇和法皇會絕對安全,很有可能步上崇德院那般悲慘的下場。不管法皇對目前的生活如何難耐,也不應該立即答應赦免的要求。不過不能忘記,此時法皇身邊有兩位影響力不容忽視的女房。
可以想見,年過七旬的乳母及正懷著法皇龍種的寵姬丹后局,都圍繞在法皇兩側,兩人淚眼婆娑地說道:
“我們現(xiàn)在的處境太過悲慘。不妨以鼓舞與激勵新的力量興起,來處罰清盛吧!”
“再這樣下去,我們即將出世的嬰兒勢必很可憐,就讓他以符合法皇皇子之禮,蓋上錦緞褥,被恭迎到這個世上吧!”
禁不住她們苦苦勸說,法皇一定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尤其是丹后局,在法皇晚年時一直跟隨在他的身旁,看過種種政治上的變動。法皇駕薨后,她以一介女人之身掌攬權力,達到無人能與其抗衡的程度。
有關丹后局擁立后鳥羽天皇的動向、賴朝之女大姬入宮冊立為后的儀式,以及讓兼實喪失地位等情事,容后再敘。這個女人在政治上的活躍,令男人們也相形失色。其根基應該是來自法皇深居宮室時代,與她經常商討的經驗吧。
不過,此時期兩位女房是否具有洞悉未來的能力,仍待存疑,或許,只是極單純地對至尊之君被不合理地禁閉在御所,而心生不平吧。
不過,和此事有關的三個男人,大概也同樣缺乏洞悉未來的能力吧。首先是法皇本身,他并不了解源賴朝;而且在兩個月前,其子以仁王才發(fā)令全國,老英雄源賴政因而起兵,卻壯烈戰(zhàn)死?,F(xiàn)在,也就是這一次,以仁王的父皇再下院宣,這如果讓平家的人得知,他們絕不會輕易善罷甘休的—起碼,三人對此應有預知能力吧。
拿到光能冒險獲得的院宣后,文覺心知不可多留,于是退出庭院,打道回府,又只花了三日時間便回到伊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