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是什么原因竟促使蔣先生和他手下的大批政要年年都要遠遠趕去消磨一陣呢?
中國名山里的歐美小鎮(zhèn)
我的答復是:廬山清涼秀麗,它不僅讓人大可逃避南京火爐般的酷熱,而且洋人們在牯嶺留下的近代消閑設備,更為中國大老們提供了現(xiàn)代化的享受。
為了說明方便,我們不妨從廬山的歷史談起。在遠遠的八千萬年之前,這里發(fā)生了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一時地層斷裂,錯動上升,形成山體,遂成原始的廬山。其后,在距今約計二三百萬年前后,地球上發(fā)生第四紀大冰期,一時,北方寒流,不分冬夏,滾滾南下壓來,在廬山、鄱陽湖一帶形成冰川,而冰川所挾大小巖石一路沖撞銼磨,更把廬山琢磨成一座峭壁千仞,深澗幽谷的天工雕塑。
又經(jīng)過很長時期,人類發(fā)現(xiàn)此山欣賞斯境,開始為它命名,《尚書·禹貢》稱之敷淺原,《山海經(jīng)》名之為南障山,到殷周之際,據(jù)云有匡氏兄弟七人在此結廬隱居。忽一日,人去廬空,不知何往。世人異之,美其所居曰“神仙之廬”。自此,山名“匡廬”,簡稱之曰廬山或曰匡山。及太史公作《史記》,正式采用了廬山之名。
此后的千百年間,人們一直把廬山視為文人遨游之所、神仙修道之處,與乎大儒講學之壇。諸如陶淵明在此醉臥山谷、王羲之來此養(yǎng)鵝習字、呂洞 賓在仙人洞修仙論道、朱晦翁(朱熹)在白鹿洞開院講學,其余詩人墨客如顏真卿、柳公權、白居易、蘇東坡、米南宮(米芾)、唐伯虎和鄭板橋,也都曾在此吟哦作書。概括而言,歷來,除了長年山居的樵子與偶然一至的雅士而外,一般人之于廬山,只有從文人雅士詩書之中加以欣賞。
一直到清光緒年間,在長江沿岸一帶傳教的洋人在盛夏苦熱之余,才紛紛來此登山避暑,光緒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英人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更進一步在兩山環(huán)立的牯嶺幽谷之中購地建屋,做久居之計。翌年,清政府更將該地立約租與英人,從此,因外人來此避暑或居住者日眾,竟由當?shù)赜⒚赖路ǜ鲊鴥S民自組董事會,并設牯嶺公事房,徑自執(zhí)行警察、財政、工務、衛(wèi)生及一切地方性公共事宜,牯嶺遂儼然成為深山密林之間的又一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