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這一節(jié),相當不好講解,而要求語譯的通達也就難乎其難。就筆者的視野所及,市面上的今人注譯本,對于此大段文字,大多錯注、誤譯連連,不能卒讀。
所以,要檢驗一本注解《莊子》讀物的優(yōu)劣,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察看一下其對這一段文字的講解。一看能不能給出“指非指”的背景是公孫龍的《指物論》;二看是不是將“恢恑譎怪”四個字,解釋為千奇百怪、稀奇古怪的各種情態(tài);三看對于“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圖(鄙)”如何解析。相信讀者不難作出判斷。其實,還有第四、第五……
(二)另在本節(jié)原典文字中,筆者刪去了三處衍文。
第一處,“寓諸庸”至“因是也”之間,本有“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看起來庸常無用,卻是自有大用;無用而有用者,能觀其通;觀其通,則自得;適然自得,也就接近于道了)”20字。
第二處,“愛之所以成”至“昭文之鼓琴也”之間,本有“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數(shù)語。
第三處,“故以堅白之昧終”至“若是而可謂成乎”之間,本有“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13字。限于篇幅,讀者自己體會,不解釋。
(三)“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在辭令表述上似有變化,但其實質立場一點都沒有讓步。可是維權的猴子們卻由怒轉喜了。這不是侮辱猴子的智商嗎?其實在人類社會中,這樣公然侮辱群眾智商的事還少嗎?想想看吧。要不,民間怎么會有這么一句流行語: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但不能侮辱我的智商。
(四)什么是“兩行”?《莊子集釋》的注疏曰:不離是非而得無是非,故謂之兩行。不離是非,說的是圣人不離充滿了是非紛爭的世俗環(huán)境。得無是非,指的是圣人通過“齊物”,超越是非紛爭,從而保持心境的“無是非”。所以,“兩行”就是客觀主觀并行不悖,物與我各得其所。養(yǎng)心以靜,養(yǎng)生以動。形象的描述就是“圣人居動用之域,而止無為之境”(僧肇語),身外之動與心內之靜并立。
莊子“兩行”思想的根源就是內圣外王之道?!皟仁ァ笔切藜旱乃囆g,無論現(xiàn)實處境如何,人都能保持內心的虛靜,在精神上達到逍遙自由;“外王”是安人的藝術,也就是領導的藝術,順物而為,不妄作為,把事情處理得井然有序?!皟仁ァ蹦艽_?!拔摇辈槐煌馕锼鶡_,“外王”能確?!拔摇辈桓蓴_外物的自然運行。這樣自然可得物與我各行其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