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研究人類性象(13)

認識性學(插圖第6版) 作者:(美)威廉·L·雅博


2.4性學研究者

19世紀以前,西方把性排除在科學研究課題以外。那時,宗教而非科學主導著性;性屬于道德議題而非科學課題。早期的基督教教義、教規(guī)、教皇法令、布道和懺悔的內容都界定了各種肉身之罪。由于這樣的傳統(tǒng)宗教背景,早期的性學研究者關注的不是健康的性,而是那些被認作淫欲的、離經叛道的性行為。他們入迷地研究那些他們認定是病態(tài)的性行為,如戀物、施虐、性自慰、同性戀等。這些行為都被當時的宗教認為是有罪的。著名性學研究者阿爾弗雷德·金賽在其著作中曾經語帶諷刺地指出,19世紀學者做出的“科學分類……與神學對性行為做出的分類幾乎如出一轍,而其中的道德宣判也……屬于15世紀”(Kinsey et al.,1948)。

然而,從下文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性象的認識早已在逐漸解放。理查德·克拉夫特-埃賓(Richard von Krafft-Ebing)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都認為性有內在的危險性并且需要抑制。但是哈夫洛克·藹理士(Havelock Ellis)、阿爾弗雷德·金賽、威廉·馬斯特斯(William Masters)和弗吉尼婭·約翰遜(Virginia Johnson)以及其后的許多學者看待性的態(tài)度卻更為積極。歷史學家保羅·魯濱遜(Paul Robinson,1976)稱后來的研究學者為現(xiàn)代主義者,或是“性熱情分子”。他們的著作有三個明顯的特征:第一,都認為性欲的釋放對于一個人的健康生活非常重要。第二,都致力于拓寬合乎道德的性行為的范圍,比如將同性戀納入其中。第三,都認為女性性象與男性性象是平等的。

性學研究學者盡他們最大的努力在研究性的過程中做到客觀。但是,每個人的思想都難免被自己時代的信仰與價值觀所影響,性學研究者也不例外。這一點在早期研究者中尤其明顯。下面就介紹他們當中最重要的幾位。

理查德·克拉夫特-埃賓

理查德·克拉夫特-埃賓(18401902)是維也納的一名精神病學教授,也是早期研究者中最具影響力的一位。1886年,他發(fā)表了自己最有名的著作《性精神病態(tài)》(Psychopathia Sexualis)。書中收集了許多關于戀物、施虐、受虐以及同性戀的案例(“性虐”[sadomasochism]和“易裝”[transvestite]這兩個詞也是他創(chuàng)造的)。

克拉夫特-埃賓在《性精神病態(tài)》中,把維多利亞時代各種非規(guī)范的性行為歸因于“遺傳缺陷”、“道德退化”,并特別強調自慰也是其原因。他把因某些衣物而激起性欲的戀物者,跟將人開膛破肚的施虐狂混為一談??死蛱?埃賓認為,戀物、謀殺性的施虐等大多數(shù)的非規(guī)范性行為,其根源都在于自慰這一19世紀最主要的“性罪惡”。雖然存在很大的錯誤,克拉夫特-埃賓的著作《性精神病態(tài)》畢竟以一種冷靜的敘述,促使當時的人們關注并討論那些從未公開記載的性行為。性行為的幽暗一角被引入大眾的視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