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對國家利益大,再讓我搬家,我也會繼續(xù)搬的
在輝縣常村鎮(zhèn)的“常春社區(qū)”,何肇勝的生活重歸平靜。移民土地還沒有拿到,兒子兒媳抓緊時間在十幾公里外的工廠里找了份工作,孫子孫女們也在新的學校里上學了。在大部分時間里,老人只是一個人坐在家里看電視,或者拖著自己帶傷的腿去社區(qū)里和鄰居們聊聊天、講講過去的故事。
他的故事比水庫更加久遠。按照族譜的記載,何家先人從清朝雍正年間來到淅川丹江河畔,隨后在這里繁衍了200余年。不過,自荊門那次移民之后,整個大家族的人被拆到了不同的生產(chǎn)隊,從此分崩離析。而這次移民之后,何肇勝一家也被分隔得越來越遠了。3個女兒或者住在海拔高的地方,或者住在縣城,都沒有選擇搬遷,只有留在家里的兩個兒子和他一起搬了過來。
“年輕人,四處跑跑也好,反正現(xiàn)在交通也方便。”何肇勝說著,仿佛在安慰自己。
兒子兒媳倒是很懷念住了30多年的老家:那里有山有水,站在山上望出去,心情就特別好。剛搬來輝縣市的時候,他們怎么都不習慣,總覺得到處都是灰,天空也是灰蒙蒙的看不遠,讓人“心里著急”。
晚輩們總想帶來些“家里的味道”。他們試著從老家門口移來一棵樟樹,可最后沒能養(yǎng)活。他們還帶來了些老家特產(chǎn)的柏木,準備將來用作老人的壽木。因為何肇勝常說,搬來輝縣市之后,自己總算能一勞永逸,在這里安穩(wěn)下來了。他們更想帶來的是家里的水。兒媳婦總念叨,老家的水清涼涼、甜絲絲,從水龍頭里接出來就能喝;不像這里的水,怎么喝都覺得“辣嗓子”??上霘w想,大家誰都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喝上家鄉(xiāng)水的機會。
就在他們新家的不遠處,一條剛剛挖好的河道從公路下方穿過。按照“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的規(guī)劃,那片改變了何肇勝一家人命運的丹江水,即將從水庫中淌出,然后沿著河道一路北上,最終流到天津、北京。
“我們不指望北京人吃水的時候感謝我們?!焙握貏僬f,“只要對國家利益大,再讓我搬家,我也會繼續(xù)搬的?!?/p>
在斬釘截鐵地講完這些后,他顫顫巍巍地撐住拐杖,試了好幾次才勉強從小板凳上站了起來。52年前那個曾經(jīng)滿懷豪情奔赴邊疆的年輕人,如今幾乎連路都走不動了。
付雁南/文
2011年9月21日
《永不抵達的列車》讀書網(wǎng)在線試讀連載完畢,更多精彩,請參見原書。呼吁您購買正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