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平岔道:滅燕之戰(zhàn)(4)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 作者:孫皓暉


2 大軍壓境 燕國的尷尬應對

到太子丹逃出秦國而回到燕國的時候,燕國已經(jīng)是風雨飄搖了。

王翦大軍壓境之時,燕國是燕王喜二十八年。這時的燕國政事,由太子丹主持。太子丹從秦國逃回燕國,此時剛剛過去了五年。這位燕國太子在秦國做了十余年人質(zhì),這時已經(jīng)三十歲上下了。燕王姬喜的為政秉性,看似胸襟開闊,實則心地狹小,此所謂外寬內(nèi)狹。后世

三國時代的袁紹,與其頗為相似。惟其如此,太子丹在名義上執(zhí)掌國事,實際的軍政財大權(quán)卻仍然掌控在燕王姬喜手中。

面對秦國大軍壓境,燕國廟堂一片恐慌?!妒酚洝酚涊d的當時情形是:“燕君臣皆恐禍之至。太子丹患之?!痹谌绱伺e國惶惶不安的形勢下,太子丹的焦慮是雙重的:既憂秦國大兵壓境,又憂廟堂惶恐而沒有對策。此時的燕王姬喜,在史料記載中幾乎銷聲匿跡了。依據(jù)燕國歷史推理判斷,燕王姬喜一定是持續(xù)著他的迂闊,持續(xù)著他的自負,耽于享樂,根本沒有意識到亡國災難的來臨。

燕國的應對之策,是在太子丹主持下完成的。太子丹集團的抗秦謀劃,有兩則基本對策。其一,軍事對策。燕國與趙嘉的代國聯(lián)手,組成燕代聯(lián)軍,合兵抗秦;其二,秘密對策。以政俠名士荊軻為獻地特使,秘密刺殺秦王嬴政。

(1)燕國軍事對策的實施:燕代合兵抗秦

在軍事歷史的背景上,燕趙兩國懸殊很大。在七大戰(zhàn)國中,燕國的軍事實力大體只能居于三流,僅僅略強于后期的韓國。趙國,則是與秦國并稱的超一流軍事強國。在一百余年的戰(zhàn)國大兵爭中,趙國已經(jīng)成為山東六國的抗秦屏障。對于燕國,趙國尤其是直接的保護屏障。因為趙國的存在,燕國非但極少遭受秦國的進攻,而且還得到秦國著意結(jié)盟的巨大邦交利益。即或在秦燕關(guān)系惡化之后的數(shù)十年間,秦軍也很少直接進攻燕國。這也就是說,燕國軍隊幾乎從來沒有與秦國大軍正面交過手。燕國的安全,十有八九是因為躲在趙國這座大山的背后。

這里,歷史卻表現(xiàn)出一種無理性的復雜與荒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