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納沒有將女兒嫁給馬略的兒子,而選擇他的侄子,其用意就在于此。如果將女兒嫁給馬略的兒子,民眾對他的支持雖然不會改變,但是就博取元老院人士的好感而言,這么做只會造成反效果。由此看來,愷撒第一次的婚姻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婚姻。其實政治婚姻在當時的羅馬上流社會極為普遍。但是,在 17歲的成人禮之前結(jié)婚,即使在羅馬也算出奇地早。這是由于新娘的父親有不得不急的理由,因為東方已暫時獲得平靜,蘇拉只需渡過亞得里亞海就可回到意大利。
而愷撒作為新郎似乎并不清楚為何如此倉促地結(jié)婚。直到 40歲步入壯年期后,愷撒仍與母親商談政事,所以這次的婚姻恐怕也是他的母親奧雷利婭在一旁大力促成的結(jié)果。
愷撒家族本身就是名門望族,理應歸為元老院階層?!队壤餅跛构駲?quán)法》賦予所有居住于意大利的自由民以羅馬公民權(quán),而正是愷撒家族的成員完成了這個劃時代法案的立法,因此可見愷撒家族并不是不會變通的守舊派,而是擁有開明的作風。而他的母親的娘家奧利烏斯 ?科塔家族也在此 10年間,展現(xiàn)出一種積極穩(wěn)健的家族風格。另一方面,對羅馬平民而言,宛如神話人物般的馬略是愷撒的姑夫,因此,愷撒家族的成員在心理上認同平民派自是不難理解。
從愷撒母親的立場來看的話,這是為生來便注定將要從事公職的獨子的前途所作的決定。羅馬政壇自格拉古兄弟以后,呈現(xiàn)元老院派及平民派兩大政黨并立的局面,如果想要立足政壇,就必須明確表示自己的立場。奧雷利婭為獨生子選擇了平民派,因為愷撒是馬略的侄子,在相當程度上已被人視為平民派人士。而他娶秦納的女兒為妻,更進一步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場。
其實早在與秦納的女兒談論婚事前,父親已經(jīng)替愷撒定了一門親事,對方為“騎士階級”,社會地位雖不如愷撒家族,但確實是羅馬屈指可數(shù)的富有人家,對屬名門望族卻過著儉樸生活的愷撒家而言,這是個有利的選擇。放棄這門婚事而娶秦納的女兒,如果是在平時倒還說得過去,但在局勢動蕩時代作出這個決定簡直是一場豪賭。由此看來,為愷撒一生增添了幾許傳奇色彩的賭徒性格,也許正是來自他的母親奧雷利婭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