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達
北京的清真美饌,最可回味的是火鍋兒涮肉。當(dāng)落木蕭蕭的寒秋、瑞雪飄飄的嚴冬,二三友人相約,或踏著黃葉,或披著風(fēng)雪,一路興致勃勃地談?wù)撝コ曰疱亙?。進得店來,一股漾漾熱氣驅(qū)走了您周身的寒意,于眼鏡片上罩一層煙靄,您心里便先自醉了?;镉嬘蟻恚骸皝砹四績?nèi)位?噢,三位,這兒坐!”于是落座,伙計布箸、匙、碟,然后每人奉一空碗,再端上一份兒(或數(shù)份兒)配好的作料,再然后便雙手提上來最主要的食具——火鍋兒,鍋里的水已經(jīng)沸騰,吐嘟嘟泛著聲響,冒著水汽,開場鑼鼓算是敲響了。這火鍋兒以紫銅質(zhì)地為上品,造型極精巧,略似古時的“豆”,又融合了鼎的成分。細腰、小口、凸肚,底部有火門,腔部中空,置炭,利用空氣冷降熱升的簡單原理,循環(huán)不已,炭火便燒得熊熊,不足時以“拔火罐兒”置于口部輔之。水環(huán)于火腔四周,受熱均勻,食客坐于任何位置都極為自如。這火鍋兒始于何時,我說不清楚。徐凌霄在《舊都百話》中猜測說:“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fēng)?!弊匪莸角骞饩w初年,嚴緇生在《憶京都詞》中也有記述,亦稱“南中無此味也”。更早的有清初潘榮陛寫的《帝京歲時紀勝》,其中在《正月?元旦》條下說到“什錦火鍋供饌”。不過,清人的火鍋兒并非只涮羊肉,而是“生切雞魚羊豕之肉,俾客自投沸湯中,熟而食之”。至今南方諸省仍然如此。但在北京,大約在本世紀初葉已成為清真飯莊的專利,并以涮羊肉為正宗了。這正是“優(yōu)勝劣汰”的結(jié)果,連穆斯林之外的其他民族食客也都公認涮羊肉第一。
“涮肉何處嫩?要數(shù)東來順?!边@是北京的民諺、口碑。東來順是全國第一流的、名揚海內(nèi)外的、老牌正宗的穆斯林飯莊。店主丁德山,號子青,河北滄縣人,回族。光緒末年,家住東直門外二里莊。父亡,家貧,兄弟三人靠推小車兒進城叫賣最不值錢的黃土為生。1903年,他看中了東安市場這繁華地面,便借了本錢在此擺攤兒,從蕎面扒糕到貼餅子、米粥,逐步發(fā)展成“東來順粥攤”。十幾年慘淡經(jīng)營,增添了爆、烤、涮肉,而以后者最為著名,遂更名為“東來順羊肉館”。幾經(jīng)擴展,終于居同行之首,從“窮回回”一躍而成為京城富豪。
東來順的信譽來自高質(zhì)量、高技藝、貨真價實。一律選用內(nèi)蒙古西烏珠穆旗的閹割綿羊,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精心圈養(yǎng),再行宰殺,只取“磨襠兒”、“上腦兒”、“黃瓜條兒”和大小“三岔兒”,一只四五十斤重的羊,可供涮用的只有十三斤;冰凍后,以極細的刀工,切成勻薄如紙的肉片兒,置于盤中,盤上的花紋透過肉片兒清晰可見。東來順的一斤羊肉要切八十片以上。說起來并非家傳手藝,而是丁德山不惜重金聘請了正陽樓飯莊的一位高手來店里傳授的,很高明的“技術(shù)引進”、“拿來主義”。而今人們視之為東來順的傳統(tǒng),早不記得正陽樓的那段兒序幕了。再說東來順的作料,也極精。芝麻醬、紹興黃酒、醬豆腐、辣椒油、蝦油、蔥花兒、香菜末兒、韭菜花兒、糖蒜等等,計十余種,集美味之大成。那糖蒜一律選用夏至前兩三天起出的大六瓣兒蒜頭,經(jīng)過三個月的腌制方可待客;那韭菜花兒的腌制更有絕招兒,里面竟有一定比例的酸梨,使辣、甜、酸、香俱全,別家難以比擬。湯中再加以海米、口蘑、紫菜……又平添了海、陸的清新鮮美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