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獨裁者的誕生
英國好多古建筑都有地道,那是為防備海盜來襲而建的,只有主人知道出入口在哪兒,搞得跟地道戰(zhàn)似的。國王跑回了自己的老家——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召集了700名士兵,宣布討伐國會。國王才率領700人,中國一個營長也得有這么多人,當然他不能跟中國比,誰要跟中國比人數(shù),他一定輸?shù)煤軕K。查理一世率領700人挑起了內(nèi)戰(zhàn),很快就打到了牛津,今天的大學城,離倫敦只有40英里。這時候王軍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2.2萬人,各地的保王黨分子紛紛加入,說明王軍很能打仗嗎?不是,是議會很不能打仗。議會軍不敢打,當時議會軍的總司令是新貴族埃塞克斯伯爵,他公開宣稱,我們打敗國王99次,他還是國王,他只要打敗我們一次,我們就都得上絞刑架。因此伯爵率領的部隊一看見王軍來了,望風披靡,掉頭就跑。老百姓怒了,說你這小子咋這樣,讓你當總司令,你竟然帶著大家逃跑,也太不拿豆包當干糧了,于是找了一個“愣頭青”哥們兒來代替他。 說到誰最“愣”,當數(shù)清教徒的代表人物克倫威爾。所謂的清教是基督教新教派別之一,16世紀出現(xiàn)于英國。該派要求以加爾文學說為依據(jù)改革英國國教會,承認《圣經(jīng)》為唯一權(quán)威,反對國王和主教的專制。主張清除國教會所保留的天主教舊制度,簡化儀式,提倡過勤儉清潔的生活,故名清教。后又分為長老派與獨立派。在國內(nèi)遭受迫害時期曾大量逃亡到北美建立殖民地,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國,所以今天人們說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國的清教徒。
清教徒并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派別,而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的一種統(tǒng)稱。清教徒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圣潔的新教徒,他們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認為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甫集團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jié)、形式主義。他們主張實行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英國的清教徒要求清除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比如說教士不要穿精美的法服,不要用精美的祭器。一般來說,新教教堂都非常簡樸,教堂里邊都沒有任何裝飾,而且也不供耶穌受難像,就放一個十字架。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天主教教堂一般都是金碧輝煌、雕梁畫棟,雕像、繪畫、玫瑰花窗,很高大的哥特式建筑。而清教徒堅決要求清除天主教殘余影響,建立廉潔教會。國王迫害他們,他們就成了資產(chǎn)階級的代表人物,很多人只能漂洋過海往美國跑,所以今天最地道最正宗的美國人被稱為WASP,W就是white,白人;AS就是盎格魯——薩克森,也就是英國人,P就是Puritan,清教徒。 克倫威爾這位“愣”哥們兒很勇猛。在1642年~1649年兩次內(nèi)戰(zhàn)中,先后統(tǒng)率“鐵騎軍”和新模范軍,戰(zhàn)勝了王黨的軍隊,打敗并俘虜了國王。誰料國王被抓之后成功“越獄”,跑到了法國,于是英國政府只好花了40萬英鎊的大價錢才把逃跑的國王贖了回來,以叛國罪處死。當時的英國王室一年的收入才1萬多英鎊,等于國庫都底兒掉了??藗愅栒畈恢涝趺刺幚磉@國王呢,正好你小子叛國,處死!查理一世也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經(jīng)過審判被處死的專制君主而“名垂千古”。 1649年是大清順治六年,在此之前六年,1644年,也就是順治元年,中國也有一個皇帝死了,誰?崇禎。崇禎十七年“闖賊”李自成進京,崇禎煤山自縊殉國,那只不過又是一次改朝換代而已,而英國國王是經(jīng)過審判被處死的。國王上斷頭臺時非常從容,摘下脖子上掛的嘉德勛章,遞給主教,說希望我流的鮮血是英國人最后一次流血了,以后不要再打仗了,如果我的死能換來國內(nèi)的和平,那就砍了我吧,然后從容殉難。國王一死,英國就宣布成立共和國,但這個共和國由克倫威爾說了算,他成為一個軍事獨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