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資本家們的煩惱(1)

這個歷史挺靠譜3:袁騰飛講世界史 作者:袁騰飛


猛叮歷史的縫

現(xiàn)在甭管是專業(yè)的還是非專業(yè)的,都愛聊聊歷史,歷史進入了新紀元。老百姓生活好了,也愛在茶余飯后找個小板凳兒,坐在旮旯胡同里,拉個老鄰居嘮嘮;研究學者們就更甚了,“一家之言”層出不窮。歷史要是個蛋,你就看吧,古代、近代、現(xiàn)代、當代,中國的、外國的,是個縫就有叮的。被叮得最狠的是古代史,那時候有點名氣的王公貴族,祖墳說讓人盜就盜了,一來二去這古代史的研究也就沒什么禁區(qū)了,一拍電視劇沒有幾個不歌頌皇上的,歌頌得都讓人惡心了。但現(xiàn)在數(shù)世界史的研究變數(shù)最大,很多搞世界史的都有英美留學或訪問學者的背景,要沒到英國、美國留過學,回來上哪兒評教授去?所以很多人的史學觀點都是傾西方的,但主流基本上還是受蘇聯(lián)影響。

所謂世界近代史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產(chǎn)生、發(fā)展、改革、壯大、影響到全球的歷史。世界史就是講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除了資本主義,還有兩條線索——社會主義和民族革命,民族革命就是民族主義。 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首先在歐洲出現(xiàn)。中國和西方走上不同的發(fā)展道路,根源是什么?原因是東西方的生存環(huán)境不一樣。其實原來很多學者就這么認為,但那個時代認為這屬于地緣政治學說(注01),不予采納,在他們看來,只有資產(chǎn)階級才會這么主張。

從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上看,中國文明從遠古一直發(fā)展到近代,都是以農(nóng)耕文明為主,中國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又叫大河文明,或者叫大陸文明。中國的地形特點是四周封閉,內(nèi)部平原廣闊,江河等水利資源發(fā)達,當時的人口也不是很多,所以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精耕細作,沒有出去的必要。

說沒必要,其實就是想出去也出不去。東邊是浩瀚的大海,你看天氣預(yù)報,渤海浪高1.2米,那還是內(nèi)海呢,就1.2米,黃海得多高啊,那還得了嗎?東邊是大海,我們出不去,北邊是蒙古戈壁,也出不去。中原王朝跟匈奴打仗,最遠到了今天的蒙古國境內(nèi),燕然勒銘,在燕然山立碑,燕然山就是蒙古國的杭愛山。然后就沒再往北去過,大戈壁你去干嗎?軍需給養(yǎng)都跟不上。南邊是兩廣、海南島,今天那個地方挺牛,尤其海南不得了,可那地方一直到明朝,都是充軍的人才去的地方。宋朝不殺大臣,對他們最大的處罰就是嶺南過海,流放海南島。蠻荒煙瘴,瘴氣迷漫,原始森林,蛇蟲出沒,一般中原人是不敢去的。西邊有青藏高原,今天人上去都得吸氧,更甭說那時候了。

唯一的陸上通道是新疆的絲綢之路,歷代中原王朝為什么苦心經(jīng)營西域,設(shè)置西域都護、安西都護、北庭都護?因為這是中國陸上對外交通的唯一通道。隨著那個地方氣候的惡化和沙漠化,那條道漸漸斷了,樓蘭(注02)、康居(注03)、烏孫古國(注04)全都淹沒在滾滾黃沙中。再加上安史之亂后,絲綢之路被少數(shù)民族占領(lǐng),中原王朝的境況越來越封閉。 所以中國是這么一個特點:四周封閉,中間夠大,足夠我們折騰,如果說中間地方不夠大,再封閉也得出來?,F(xiàn)在的地方夠大,中國人就不愿意出去折騰,宅著挺好,一代代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這造成了中國人最安分守己、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安土重遷的性格,所以尼克松說當中國領(lǐng)導人最幸福,因為老百姓聽話。

注01:地緣政治學是西方政治地理學中創(chuàng)立較早、影響較大的核心理論。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學家哲倫(1864年~1922年)在所著《論國家》一書中提出。他將地緣政治學定義為“把國家作為地理的有機體或一個空間現(xiàn)象來認識的科學”。

注02:西域古國名,約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

注03:西域古國名,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

注04:烏孫是漢代連接東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烏孫的首領(lǐng)稱為“昆莫”或“昆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