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wèi)中國文化
“太平天國”干的事現(xiàn)今依舊無法想象。太平軍所到之處,孔廟、岳王廟、關(guān)帝廟、佛寺一掃無余。尤其是洪秀全傾盡全城之力營造“天王”府,幾乎將六朝以來的古建筑拆光,舉世聞名的南京大報恩寺塔,是被炸掉的,明代故宮被拆毀得只剩一座破城門。好多名家藏書樓的藏書不是燒了,就是水澆了,或者扔糞坑里,中國數(shù)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籍掃蕩殆盡。中國文化徹底給連根刨,多少文化古籍毀于一旦。洪秀全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完全是仇視的。除了極少數(shù)他所需要的,其余不分良莠一概加以掃蕩。洪秀全掃蕩中華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不要文化,而是要用自己的一套取而代之。洪“天王”推崇的是自己的那套《天條書》、《天父詩》。洪“天王”大量地造字、造詞,采用了很多的方言俚語,而且洪“天王”一直有一個宏愿,便是自己出題考別人。
難怪曾文正公講:“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币馑际钦f只要你還是認字的,還能坐得下去嗎?都該起來跟這幫邪教徒干一場。打著革命的旗號,干著卑鄙齷齪的勾當。洪秀全想號召漢族人來反清,曾國藩比他棋高一著。我不談民族,我保衛(wèi)的是中國文化。誰要把中國文化毀掉,就是把中國連根刨掉。 可惜大清軍隊八旗綠營全是無用之兵,英法聯(lián)軍打不過,人家洋槍洋炮咱不說,連農(nóng)民釘耙鋤頭糞叉子也干不過,朝廷每年數(shù)百萬有用之餉,養(yǎng)此數(shù)十萬無用之兵。正規(guī)軍靠不上。朝廷號召各地辦團練,曾文正公毀家紓難,組建湘軍,去跟他們作戰(zhàn)。
湘軍本是地方團練,咸豐初年,各地暴亂,官兵不僅不能打仗,連鄉(xiāng)下的土匪都不能對付,朝廷知道官兵無力承擔剿匪的重任,只得獎勵團練(注)。曾國藩的湘軍,強調(diào)軍隊素質(zhì),他招人的時候,不要地痞流氓,都是些健壯樸實之人,保持著我國農(nóng)民固有的勇敢和誠實;在編制上,比較科學(xué),有自己的營制;而且曾國藩尤其注重湘軍的精神教育,維護名教倫常是曾國藩對于湘軍的要求;曾國藩的營官都是任用了一些儒生,這種“我不知戰(zhàn),但知無走,平生久要,臨難不茍”的精神,糾正了綠營的習(xí)氣;曾國藩的軍餉高出綠營一倍,每次出征,曾國藩的補給都很充足;湘軍多是湖南人,曾國藩利用宗族觀念和鄉(xiāng)土觀念,加強隊伍的團結(jié)。曾國藩的治兵之道,令整個清朝的隊伍為之一新。 注:團練是中國地方武裝的一種,是在正規(guī)軍之外就地選取丁壯、加以訓(xùn)練的地主武裝組織。
曾國藩傳檄天下
出兵前,曾文正公發(fā)表《討粵匪檄》,大意是說:從唐虞三代以來,歷代圣人,都重名教和倫常,君臣父子關(guān)系,上下尊卑,秩序井然,如同帽子和鞋不能倒置一樣。但是“太平天國”的那幫人,盜來外夷那套,自稱崇尚天主教,自立君主,自封臣相,從君相到兵卒奴役都以兄弟相稱,除了把天稱為父以外,其他都以兄弟姊妹互稱。而且不能自己耕作,不繳納賦稅,謂之都是“天王”的田;商人不能自己做買賣留下余錢,謂之貨也是“天王”的;士不能讀誦孔子之經(jīng),因為有別于耶穌的《新約》;中國數(shù)千年的人倫禮儀,《詩》、《書》典籍,都掃蕩殆盡。這不僅是我大清的變數(shù),是名教(注)開辟以來前所未有的事。孔孟在九泉之下痛哭,凡是讀書識字之人,怎么可以袖手旁觀,不思有為呢?自古以來,王道治明,神道治幽,雖然有亂臣賊子,窮兇極惡,也往往敬畏鬼神。李自成到曲阜,不犯圣廟;張獻忠到梓潼,也祭文昌。粵匪焚燒所到之處,都是先毀廟宇,忠臣義士,如關(guān)帝、岳王之人,也將安放供奉他們的地方玷污,讓他們的身像殘缺;佛寺、道院、社壇,無廟不燒,無像不滅;這些行徑,神鬼共憤,希望此次出征能夠雪此之恥。 本來,洪秀全起事的時候,西方人特別高興,羅馬教廷特別派了主教到中國來考察。這玩意兒要成功了,世界上一下子增加四億基督徒,多好啊。誰知,主教一到這兒就氣死了,這哪叫基督教,上帝弄一個二兒子,這是什么事呀,簡直是侮辱我們的宗教信仰!主教說教皇要是能管得著洪秀全,早把他綁在火刑柱上燒死了! “太平天國”帶來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次大災(zāi)難。僅蘇、浙、皖、贛、閩五省,傷亡人口就多達7000萬。中國當時最富庶的地區(qū),經(jīng)濟受到極慘重的損失。太平軍所到之處,文化受到無法彌補的破壞。沙皇俄國趁清朝政府與太平軍做你死我活的搏斗、東北與華北兵力空虛之機,侵占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因為顧及“太平天國”內(nèi)戰(zhàn),無心與外敵對抗,英、法聯(lián)軍輕易地攻占天津、北京,大肆搶掠,火燒圓明園?!疤教靽笔怪袊娜丝谟?億劇減到2.4億,這是人類歷史上傷亡最大的戰(zhàn)爭,其次才是一戰(zhàn)、二戰(zhàn)。
注:名教,一般指以正名分、定尊卑為主要內(nèi)容的封建禮教和道德規(guī)范。